大湾区高等教育呈现蓬勃生机

2025-0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李永杰

  6月28—29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行。会议以“高等教育创新与现代产业创新”为主题,吸引了大湾区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与会,围绕高等教育与现代产业双向赋能、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等议题展开研讨。

  从“知识生产者”转型为“创新生态建构者”

  高等教育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李大胜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大国家战略部署,三地高校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既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力量,也有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不仅依赖于教育模式的变革,还要与产业发展紧密联动。对此,高校应以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为核心驱动,推进高等教育与现代产业双向赋能。同时,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主要抓手,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创新,着力培育大湾区创新人才与新质生产力。

  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肩负着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共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三重使命。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会长、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表示,高等教育创新关乎国家竞争力与区域发展活力。作为大湾区重要成员,澳门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与“中葡平台”独特优势,在构建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等方面率先突破,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示范。他分享了澳门大学“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的发展定位,介绍了校企合作、延伸办学等实践路径。他以中药现代化创新生态链为例,生动展示了澳门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产学研合作全链条上的实践成果,彰显其在推进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与创新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为。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长仲伟合表示,大湾区建设离不开高等教育支撑与人才跨区域流动,高等教育需从“知识生产者”转型为“创新生态建构者”,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实现双向赋能。实现跨界融合和制度创新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重构育人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注重培养思辨能力与创造能力;二是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贯通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三是破除体制壁垒,构建大湾区协同教育格局与一体化高等教育共同体。

  AI赋能教育实践多姿多彩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提出以元能力培养、融合学科建设、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他结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办学实践,介绍了该校通过粤港融合办学机制、“三融一化”模式,以及基于项目的探索式创客教育等举措,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创造转型的经验,为AI时代新型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范例。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姜虹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的核心内涵,对比国内外AI赋能教育的政策与实践成果,提出未来教育的创新理念与探索方向。同时,她结合南方科技大学在AI通识课程建设、科研平台搭建及新工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构建“人本智能”教育生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性方案与示范经验。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周万雷以该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为背景,阐述了AI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展现了文科为主院校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华为公共事业军团副总裁赵祎鑫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产业、人才及教育的变革影响,介绍华为通过DeepSeek大模型与昇腾算力平台,在教育领域实现多场景赋能的实践,提出“AI+教育”相关思考与建议,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适应智能经济的创新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持续探索高等教育创新路径

  围绕广州大学“扎根广州、服务湾区”的办学使命,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欧阳谦提出,城市综合性大学应紧扣城市发展需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等举措,实现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双向赋能,为区域建设及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澳门旅游大学创意旅游与智慧科技学院院长赵伟兵分享了澳门旅游大学的实践经验。据悉,该校依托旅游教育优势,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轨体系,通过开设旅游相关学位课程,打造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化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推广澳门职业技能认可基准,推动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探索出一条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深圳理工大学教务长暨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伟系统梳理了大学从传统“象牙塔模式”向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脉络,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要强化社会使命、服务国家战略,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与开放办学,以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他结合深圳理工大学打破院系壁垒的模块化设计、交叉学科“六位一体”学院建设及“三院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以澳门科技大学“历史学+”学科融合建设为例,阐述了历史学研究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以及产业需求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反哺效应,形成了“有目标、有团队、有课程、有平台、有网络、有基地”的品牌体系。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龚刚则以数字人文的溯源与哲学、科学共生为起点,探讨了虚实宇宙观在东西方的碰撞情况。他认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要保持对计算理性及算法哲学的反思,通过诗学对数字化生存进行诗性呈现与反思。

  会议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承办,广东科技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编辑:陈静(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