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陈琳琳
6月28日,“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学术支撑。
会议期间,《中国海洋文学大系》第一辑(7卷本)发布。
发展新时代海洋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指出山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长民表示,山东在数千年耕海牧渔中孕育了璀璨的海洋文化,为齐鲁文化注入海纳百川的基因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研究阐释、保护利用、传播交流三个维度发力,深入挖掘山东海洋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海洋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深化与东亚及海上丝路国家的文化交流。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对中国海洋大学勇担服务教育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使命提出殷切嘱托和如山厚望。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表示,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实施蓝色梦想文化引领计划,深化海洋文化学术研究,守护好中华海洋文明的精神财富。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认为,发展新时代海洋文化需要加强海洋治理研究,涵盖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国际合作等领域;完善海洋文化公共设施,推动海洋文学、影视、数字产业繁荣;提升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海洋故事,增强文化软实力。
从历史根脉中解码文明基因
与会学者通过历史文献、文学研究与考古实证等多种方式,挖掘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蕴含的深厚海洋文化基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敏俐将海洋文化基因追溯至上古时期,揭示《禹贡》《离骚》如何将海洋从地理坐标升华为文化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范子烨分析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中的“东坡之啸”这一文化现象。他认为,从中原到海南的苏轼,以“长啸”构建异彩纷呈的精神世界,构成了承载中华海洋精神的艺术符号。
伴随海上丝绸之路而展开的海洋文明交流互鉴也得到了诸多历史实证。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主任韩东育从水文地理视角,分析对马暖流、黑潮等自然力量对东亚海域文明交流的影响,为日本存在“夏商古道”说提供地理佐证。他表示,该研究还需更多切实证据来完善。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倪浓水考证生活于东南沿海的百越族群的历史贡献,提出其通过开发沿海、繁荣海贸、海外迁徙推动中华海洋文明传播。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谢必震则通过明清册封琉球匠师群体的研究,展现百工匠师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关键作用。
海洋文献在近年来的历史学研究中持续受到关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阎根齐聚焦海南渔民《更路簿》,称其为“南海百科全书”和“最全面的地名命名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李玉尚则在清代《山东通志》中发现胶东半岛与南方海域的联系线索,揭示了清代航海技术水平与胶东文化的海洋信仰特征。
夯实文化根基
在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日根看来,中华现代海洋文明建设根植于海洋强国和全球海洋善治的现实需要,蕴含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中华现代海洋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海洋实践实现对西方海洋文明的批判和超越,彰显了中国引领世界海洋治理体系变革、增进人类海洋福祉的实践生命力。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修斌认为,中国丰富的海洋文化历史资源是新时代发展的强大动能。保护利用这些资源,需结合区域特色,推动学术研究、遗产活化与国际传播。海洋文化交融研究需在学术内涵上,关注文化传播的流动性与本土化;在学科特点上,融合人文、社科与海洋科学的多维视角;在文明视域中,从全球史与中华智慧中挖掘人海和谐共生的当代价值。
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海洋文化和旅游融合正处于不断突破策略式开发的新发展阶段。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九霞提出,在海陆文明张力的视域下,“海洋文化—生计—景观—社会关系—知识体系—海洋旅游”之间形成多元融合的机制,对于以海洋文旅创新融合促进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茜则聚焦航运文化资源转化,系统梳理历史资源的当代开发路径,提出资源梳理、功能对接、社会传播“三位一体”方案。
会议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指导,中国海洋大学主办,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