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聚焦

“生态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学术沙龙在兰州大学举行

2025-07-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7月13日,“生态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学术沙龙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学者、诗人及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本次沙龙为兰州大学第四十二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由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兰州大学文学院承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程相占、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胡志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王茜、生态诗人戚华海、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进、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郭茂全作主旨发言。
  开幕式环节,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吴炯炯认为此次沙龙将有力推动跨学科对话,将促进生态批评理论创新发展。程相占表示,中国生态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需植根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理论沃土。张进介绍了兰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并提出了学术沙龙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深化前沿问题探讨方面的积极意义。
  本次学术沙龙包含主旨发言与圆桌论坛两部分。在主旨发言中,程相占表示,生态批评研究必须坚守文学文本本位,凸显“文学性”的核心地位,生态批评应当实现生态性、文化性、语言性、审美性的融合。胡志红以《寂静的春天》和《狼图腾》为例,认为两者皆以“生态乌托邦的破碎”为叙事核心,对人类生存境遇具有警示意义。王茜从系统论视角解析新浪潮科幻文学中的星球想象,认为现代物理学与生物学为科幻叙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活体星球”为生态科幻批评开辟了新的理论维度。戚华海提出了“拟物叙事”的诗学理论,认为可以通过“以物观物”的创作策略打破人类中心叙事,使诗歌成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对话场域。张进认为生态批评应以“超客体”本体论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幽暗生态学”将认知阈限之外的“幽暗存在”纳入生态美学研究中,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式。郭茂全认为“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极综合交叉”的“四极论”正在重塑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也为生态批评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
  圆桌论坛分为上半场与下半场,多位青年学者与研究生围绕媒介生态主义、情动生态批评、物质生态批评、元素生态批评、生态批评中的技术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沙龙呈现出理论创新性、跨文化对话性等鲜明特色。与会学者深入研讨前沿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理论,解读中外经典作品,并在跨文化视野中推动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的深度对话。
  (兰州大学文学院许博凡/供稿)
【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