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东“百千万工程”注入社科力量

2025-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李永杰

  今年暑期,一批批社科专家走进广东岭南乡镇,深入田间地头、榕树下、荔枝园和工厂车间,倾听乡音,记录乡村发展脉络,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他们是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广东社科专家调研团队。

  今年6月,广东省社科联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联合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各地市社科联,组织9支调研团队奔赴乡镇一线,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笃信调查出真知

  “你们测绘的这些图纸精细又实用,以后村里古建筑修缮就有了扎实的依据,真是帮了大忙。”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党委书记唐财喜对华南理工大学“绣花功夫”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应用实践团队表示赞赏。

  孔美村始建于南宋,有700多年历史,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今年暑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李彬彬、赖文波带队,在村内开展为期5天的古建筑保护调研与数字化实践。团队分组整理测绘数据,绘制建筑图纸,建立祠堂、宗教建筑和传统民居数据库,搭建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监测数字平台。“这不仅留存了珍贵的数字资料,还通过数字技术模拟修缮路径,为实际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李彬彬说。

  作为9支团队之一,广东财经大学“粤商千企大调研”团队百余人赴全省21个地市,深度访谈100家粤商,问卷调查超1000家,采集潮商、客商、广府“世代村”的文化与经济史料。团队负责人、校团委书记朱戈介绍,目前已收到问卷近400份,访谈广、深、佛等地企业50多家,采集梅州、潮州、揭阳、江门等地“世代村”史料近2万字,正在撰写阶段报告。通过对千家粤企的调研,团队旨在全面呈现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链群协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实践与问题,为推进“制造业当家”和“数字经济强省”战略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参考。

  在“红色美丽村庄”主题调研中,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团队采取“文化解码+科技赋能”模式。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一鸣介绍,团队以陆丰正字戏、皮影戏等12项非遗为核心,通过数字化采集、社区实践,系统保存濒危技艺并提升传播力。陆丰市甲子镇非遗传承人林锡安表示:“深圳大学师生的专业调研为非遗传承带来新希望。口述史记录和数字化建议为麦秆画开拓了新市场。”

  普宁市军埠镇大长陇村有近700年历史,截至2023年底,户籍人口3.7万,常住人口约2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广东典型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调研团队成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广垠说,治理大规模村庄是一大挑战。团队驻村22天,入户调查313户(次),访谈360人(次),围绕土地、产业、人口、文化、治理、公共服务与建设等展开全面调研。“调研显示,大长陇村治理有序,呈现‘大而不乱、大而有序、大而安定’的良好局面。”

  脚踏实地做学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参与调研让社科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对这番话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广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帆刚工作近一年,此次调研让他深刻体会到“脚踏实地做学问”的含义。他学会了做“体验派”——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他表示,做研究要先“俯身”,走进村民家中,真诚聆听,获取一手资料。“我站在龙眼树下听大叔讲解灌溉水渠,或坐在阿姨的旧屋中了解乡村风貌工程如何提升她的生活质量……这些细微的生活片段让调研变得鲜活,让学术充满生命力。”冯帆说,这次经历让他更清晰地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哪怕研究对实际工作只有一丝指导,为居民生活带来一点改善,都是值得的。

  对青年学人而言,参与调研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学术价值观的洗礼。在陆丰,调研团队聆听正字戏老艺人讲述千年古韵,见证贝雕传承人方友创在毫厘之间赋予贝壳新生,记录麦秆画省级传承人林锡安的坚守——书本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等抽象概念变得具体而深刻。陈一鸣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扎根现实,其生命力源于对人的关切和对活态文化的敬畏。脱离具体实践和人民生活,学术将成为无源之水。学术的价值在于回应真实需求,服务社会发展。“这次田野感知,让我们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也让我们明确未来要做的是接地气、有温度、能解决问题的真学问。”

  “河源十天的田野调查,让我触摸到广东乡村振兴的脉搏。”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崔庆明说。政府创客培训盘活闲置资产,返乡青年打造新消费业态……这些实践重塑了他的学术认知。他体会到真问题在老乡的田间里,新理论要从泥土中生长。高质量学术应实现“学术闭环”,经历“田野发现—理论构建—实践检验”的完整循环。这场调研既折射出乡村建设的复杂肌理,也映照了学者的担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学术在土地中生根。

  真问题、真学问源于实践前沿。只有深入基层汲取智慧,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发挥“思想库”“智囊团”“连心桥”的作用,为回答时代之问、满足战略之需贡献坚实力量。

  社科赋能乡村振兴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价值在于服务实践、推动进步。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表示,基层调研贯穿问题诊断、方案构思与验证反馈的全过程,本身便是解决问题的“行动式”探索。只有扎根一线,学术构想才能沾泥土、接地气、可操作,才能真正打通研究成果服务决策、惠及民生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跨越。吴志才深感“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顺应时代之变的重要部署,调研工作正是通过扎实田野工作,将其转化为具体规划与实施路径。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团队始终以专业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陈一鸣介绍,此次调研将形成翔实报告与口述史档案,通过访谈非遗传承人和乡村干部,整合陆丰市非遗项目的产业现状、文化价值及发展瓶颈,为地方政府提供参考。团队还将构建数字资源库,将麦秆画、贝雕等技艺制作过程数字化,用于教育课程和文旅推广,并与当地共建“非遗活化”方案,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这些成果不仅凝练了调研数据,更是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践路径,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化落地。”

  在实际调研中,专家学者发现学术助力乡村振兴还存在一些难点。“粤商千企大调研”团队专家、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斌表示,调研成果转化链条不够顺畅,研究结论多停留在报告和论文阶段,与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对接不足,缺乏制度化试点、评估和迭代机制,难以形成“研究—落地—反馈—优化”的闭环。陈一鸣认为,高校学术资源与乡村实际需求存在错位,基层急需产业化路径设计、数字化传播方案等实操支持,但学术研究往往侧重理论研究,导致成果“水土不服”。华南理工大学团队也发现,高校科研成果往往精英化、学术化,与乡村发展所需的时效性、实践性之间存在话语体系差异,调研成果多注重解决眼前问题,难以深度长效赋能。

  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推动社科研究成果落地,学者们积极建言。吴志才建议,政府、科研管理机构、高校等应协同创新智库成果反馈机制和形式,强化需求导向,畅通转化通道,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王斌认为,应完善多方协同平台,建立政府主导、高校牵头、企业参与的常态化合作机制,让学术研究从立项到实施都嵌入政策与产业规划中,确保成果实效。陈一鸣表示,要深化“校—地—企”协同闭环,共建实体平台,设立乡村振兴联合实验室,实现人才、技术、资金多元耦合。

  “社科赋能”即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和知识优势,以问题为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解决方案。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表示,未来,各调研团队将继续通过田野调查体悟“百千万工程”为岭南大地带来的变化,更自觉地把论文写在南粤大地上、把学问做进群众心坎里,助推“百千万工程”走向深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更多社科智慧与力量。

【编辑:韩卓吾(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