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聚焦

拓展西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23-1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文学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号角。记录时代变革、描绘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离不开文学的力量。11月25日,西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西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学暨《西北联大文学作品选》出版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社科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30余人围绕“西北联大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实践”“西北联大的文学社团与文学刊物”“西北联大师生的文学翻译活动”“西北联大与抗战文学的关系”“西北联大文学活动的历史意义”“西北联大的文学活动与西北大学‘作家摇篮’的历史生成”“《西北联大文学作品选》的编选及未来需开展的工作”等议题,深入西北高等教育历史现场,发掘文学遗珠,拓展西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深入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文学教育新路径。
  中国的抗战教育史上,有两个大学联合体——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因为种种缘由,“西南联大”后来声名远播,成为抗战教育的一面旗帜;而“西北联大”,很长时间较少进入人们视野。西北联大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将高等教育体系系统植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战胜利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由西北联大带到西北地区的大学和大学教师,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储备了人才,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深入了解西北联大办学历史,赋予了西北联大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对推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赵作纽回顾了“西北联大”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充分肯定了西北联大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现代文学史、陕西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期待与会专家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商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文科背景下的文学教育的新领域、新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进行富有问题性、前瞻性的学理探索与展望。
  文学要为人类的生生不息点亮精神灯塔、提供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为人”的目的,将人类精神书写外化为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西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桂方海认为,《西北联大文学作品选》的编辑出版不仅展现出了西北大学发挥文学作品教育启发、助推时代发展的家国情怀教育理念,还填补了西北联大时期文学作品的空白,为研究西北联大的文学教育及文学传统提供了史料支撑,更对追溯西北大学的文脉传统、探索西北大学作家摇篮诞生的历史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文字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教授提出,《西北联大文学作品选》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填补了抗战时期大学迁徙的重要空白,充实了西北联大的研究资料;二是对抗战时期的大学发展及文学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三是对血脉相连的学校共同体北师大的历史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他肯定了姜彩燕教授将文学研究与大学教育融合研究的学术风格,期望她能够不断深入史料,实现对西北联大的深度阐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中良从“延续传统”这一视角出发,深挖西北联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层关系,对《西北联大作品选》给予高度评价。他提出,这部作品的出版具有“系统勾勒西北联大的文化历史,彰显知识分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肯定西北联大对抗战文学的独创性贡献”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此书为抗战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本,也为人们认识大西北、认识知识分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提供了很好的作品实证,期望后续能进一步勾连传统,深入西北联大的相关研究。
  寻找中国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其实现路径是从文本出发搭建历史与文学发生、发展的层级体系。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艳茜认为,这部文选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特别是对当时的西安、秦岭、汉中、汉江的地域描写尤为可贵。这些新史料的发现,补充和深化了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对完善文学史体系的建设具有学术价值。通过创作者对当时的教育活动的描写,也充分展现出西北联大与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关系,使后人获得了许多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讯息。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思广看来,西北联大的相关研究已颇具规模,包含《西北联大文学作品选》在内共有15本正式出版的论著。他认为,该书的出版为西北联大作家群的研究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史料集本,是填充中国校园文学史料的一个重要拼图,也是研究西北联大的校园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区域文学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如何触发、融汇、共创、创新的重要基石,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进一步发掘和全面深入的再探讨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陈思广建议以西北联大的文学实践为方法,探讨其作为现代文学与文学的现代在20世纪文学上升转型巨变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经验启示意义,从而更加系统深入地弘扬西北大学的文学传统及文脉的精神传承。
  文学是世界语言,其中蕴含着社会与人生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消除隔阂,实现相互理解,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学勇认为,西北联大作家创作的文学是大时代的文学,是民族危难时期知识分子时代情绪的表征,承载着中华民族艰深的苦难,记录着中华民族奋起的历史。从整体上看,《西北联大文学作品选》所收录的文体和多样的创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增添了坚实而又丰富的一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韩鲁华认为研究西北联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不应分割,要同时发扬,认真对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震表示,中国抗战文学研究基本上是西南地区的,西北地区也应该开展抗战文学研究,西北联大将会成为研究抗战文学的一个重镇,同时此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也有重要意义。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建军认为,西北联大与现代文学研究仅仅是一个开端,对研究西北文学史,完善抗战文学史,尤其是对大学教育与作家培养关系进一步深思都有非常重要意义。他提出,研究西北联大文脉,可以聚集起在陕作家,他们既是中国当代作家,也是西北联大与现代文学文脉的传承者,从他们的角度看待一所大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和感触。
  好的作家都怀有为全人类而写作的高尚目的,都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饱满与丰盈奋笔直书。西北联大与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北联大联盟秘书长姚远表示,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的研究意义同样重要。此课题对细化西北联大和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有着开端发蒙的作用。全国有九个省市,三十多所大学都与西北联大有关,期待更多人参与进来,推动西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长足发展。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继凯认为《西北联大文学作品选》可以作为学术创新的一个典型范例。选学是古代文学的重要分支,目前学界对现代选学也十分重视,而从现代选学史的角度出发,这部文选传承发扬了古代选学的学术传统,极具开创性和奠基意义。其次,学术研究要具有跨学科视野,以拓展文学研究的空间。比如,可以重视相关新史料的挖掘:西北联大作家的身份分析、相关书信、墓志铭、日记研究都可以纳入文集中,总之,从学术史和现代选学的角度看,这本文选极具典型范例。
  《西北联大文学作品选》主编、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姜彩燕表示,西北联大还有许多亟待挖掘的文学史料和很多未解之谜,在剧本的查找、文学史失踪者的打捞、作家生平与笔名的考订等方面,期待学界同行和读者朋友们能提供史料查找的线索,并指出编选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她希望未来能出版多卷本的作品选,扩展西北联大作家群的相关个案研究,并完成一项关于西北联大文学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的系统性课题,深化和拓展西北联大与抗战文学、西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版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