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聚焦

第三届“国家翻译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3-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 通讯员 樊晶)11月18—1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国家翻译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暨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国家翻译能力研究新书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近200名代表参加会议,围绕国家翻译能力展开了多维度、多领域、多主体、跨学科的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
  国家翻译能力稳步提升
  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党总支书记葛冬冬主持。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高岸明表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作为国际传播的关键环节,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开放交融、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交流融通、互学互鉴方面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要从五个方面发力: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二要完善行业顶层设计,推动翻译事业高质量发展;三要打造高素质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四要深入推进产业协同协作,促进优势资源互补联动;五要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赋能,助力国家翻译能力提升。
  赵刚表示,ChatGPT这一类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不仅在翻译行业引起广泛关注,更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激起了对翻译行业未来前景的热烈讨论。从专家学者,到有志从事语言和翻译事业的青年学子,都从各自角度思考这一变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将走向何方;决定一国翻译能力高低的核心要素将发生哪些变化;科技将如何为翻译实践者和研究者赋能;翻译和外语专业将如何抓住机会实现创新转型;翻译研究领域将涌现哪些新的潮流等这些问题无不等待翻译学界业界专家的深思。未来,学界将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翻译学科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要关注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翻译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翻译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发布了2022年全球193个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469所大学翻译能力指数,汇报了过去一年研究团队在全球国家和大学翻译能力研究过程中所做的积极努力。在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方面,2022年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排行榜相较于2020、2021年,前7名没有变化,美国、中国、英国蝉联前三甲。其他排名前20的国家名次整体稳定。国家翻译能力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点。2022年排名前20的国家中,欧洲占14席,多为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悠久的移民传统;亚洲占3席(中国、日本、韩国),北美占2席(美国、加拿大),大洋洲占1席(澳大利亚)。她着重对比了中、美两个翻译大国的多维度翻译能力差异,发现中美两国的国家翻译能力整体差距在缩小,中国的国家翻译发展能力(翻译教育、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发等子能力均表现强劲)排名第一,国家翻译服务能力和翻译管理能力分列第三和第七位。翻译服务能力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翻译行业人均产值较低(位列全球第52位)。翻译管理能力尚有提高的空间,在翻译立法等方面可进一步完善。
  多维度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曾表示,国家翻译能力不单指语言的转换能力,也不单是某个个体或机构的能力,而是一个国家在翻译领域整体能力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翻译行为建构对外话语、开展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综合能力。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沈骑认为,随着中国引领全球治理变革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应从构建“垂直型”战略规划路向,向兼具“水平型”翻译治理范式转换,即在推进宏观翻译战略规划的同时,重视多主体、多层次、跨领域、跨学科和跨语种的共同参与协同,提升国家翻译治理能力建设水平。
  任文认为,国家翻译能力由国家翻译管理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传播能力和翻译发展能力构成。总体上看,我国国家翻译发展能力较强,特别是在翻译教育、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研发等子能力方面表现抢眼,但在国家翻译管理(特别是翻译立法和规划)能力、翻译传播效能等方面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作为国家细分领域翻译能力之一的外宣翻译能力,事关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向世界宣传我国治理方略及发展现状、塑造我国良好形象。因此,国家翻译对外宣传文献或外宣资料的能力亟需学界展开研究。鉴于此,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强调,未来应积极推进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和专用数据库的研发,努力提高外宣翻译的效率和质量,以期提高国家外宣翻译发展能力。
  国家翻译实践能力事关国家翻译水平,对国家的形象构建、文化传播、全球治理能力有重要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任东升提出,国家翻译实践能力包括机构、个体和机器翻译能力。应观照国家翻译现实需求和目标愿景,创新研究视角、方法、思路,揭示国家翻译实践能力的本质、特征、发展机制,以助力我国的国家翻译能力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明武以国家翻译实践为理路视域、我国古代科技翻译活动为稽考主线、官方翻译机构为描写对象,洞视和探源我国古代国家科技翻译实践的肇因、史实及影响,为当下国家翻译能力及其细分领域中的国家科技翻译能力营建提供个案启示和历史经验参考。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王立非提出,国家商务翻译能力由商务、翻译、服务、传播能力四个子能力构成,体现国家意识和意志,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国际贸易、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维护国家的对外经济话语权。针对我国的国家商务翻译能力现状,王立非强调未来应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和商务翻译人才培养。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法连认为,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四个子能力相辅相成:国家法律翻译管理能力属于顶层设计,引导和规范其他三个子能力的发展;国家法律翻译实践和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落地和成果检验,实践能力的目的和效果直接影响传播能力,而传播能力又可以反哺实践能力;国家法律翻译发展能力是其他三个子能力长远发展的必要保障,为其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马会娟以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两本国家级文学期刊《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文学翻译活动为例,从文学翻译管理、实践、传播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一步阐释和分析了国家文学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总结和探讨了国家文学翻译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国家文学翻译能力的发展和高水平文学翻译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8个分论坛包括6个专题论坛和2个研究生学术新芽论坛。前者分别聚焦国家翻译能力要素构建与评价研究、国家翻译能力与国家软、硬实力关系研究、细分领域国家翻译能力研究、多维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国家翻译能力视域下的翻译人才培养、口译人才培养与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等话题。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不同领域业界代表及优秀青年学子近两百人就国家翻译能力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展开深入探讨,现场讨论热烈。
  主编论坛环节以“编辑部的故事”为切入点,嘉宾围绕学者成长、论文选题、写作规范、作者投稿、编辑选稿和审稿等问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和深入对话,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思。参会者踊跃提问,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与会学者既站位高远、视野开阔、又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对构建中国特色翻译学理论体系,提升我国整体翻译能力和不同领域的翻译能力,指明国家翻译能力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与会学者认为,新时代以来,文化走出去和国际传播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国家翻译能力重要性凸显,具有工具和价值双重属性的翻译工作无疑担负着重要角色。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需要,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更是让世界读懂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需要。
  闭幕式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姚斌做了大会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了会议期间产出的丰硕学术成果,感谢了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合作伙伴、会晤组织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并期待未来国家翻译能力研究的发展能为国内外翻译研究的拓展作出更大贡献。
与会学者合影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