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其中,科技支撑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尤其是作为基础研究与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以科学家精神为价值引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导向,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科技创新激扬精神动力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共识与精神范式,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支撑。高校应以科学家精神为价值引领,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激励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爱国奉献、矢志创新,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以科学家精神塑造创新人才队伍。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确立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八条宝贵经验之一,凸显了科学家精神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战略价值。作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力量,科研人员尤其需要科学家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因此,要引导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保持耐心和定力,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要引导科研人员在接续奋斗中凝结集智攻关、甘为人梯的自觉,培养宽广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
以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得以有效发挥,不仅依赖于制度保障、物质激励,深层次的精神动能支撑也至关重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强调以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突破认知边界,以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攀登技术高峰,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抢占发展先机。因此,要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把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凝聚起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能。要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具有活力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促成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施展才华。
以科学家精神涵育培养时代新人。青年一代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在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传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重视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着力培养广大教师孜孜不倦、勤奋求索的科研精神品质,强化言传身教,在与学生科研互动过程中给予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要充分激发青年学生主体能动性,把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引导学生自觉把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作风学风、高尚精神品质写进成长基因中,在科研实践中实现价值认同,在创新发展中彰显时代担当。
完善科研工作体制机制
为科技创新汇聚强大合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高校拥有科教资源优势,科技创新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效能提高对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有战略支撑作用。
优化科技创新方向和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高校应主动适应世界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规律,聚焦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紧迫性的创新需求,系统提升战略谋划和快速响应能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源头,更加有效地把科技前沿探索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起来,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布局。要深刻把握当前科技发展方向,围绕制约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重大任务,依托高校学科集群与人才资源优势,精准定位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主攻方向、关键路径。要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策源能力,前瞻布局未来新兴交叉学科与技术领域,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创新支撑。
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高校可加强集中攻关,加速推进科研范式转型与组织架构重构,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体系。要把有组织科研定位为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核心范式,摒弃传统“从论文到论文”式选题局限,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的主动对接,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要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创新链条中的组织牵引作用,打造高水平创新协作网络。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创新跨国科研协作与人才共育机制,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高校应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能转化。要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机制,畅通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转移转化、产业孵化的各关键环节。要实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双向赋能,有效突破传统教育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错配,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在校企协同创新实践中培养战略科学家和复合型创新人才。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为科技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只有把三者一体统筹推进,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要更好地发挥教育支撑作用,全方位构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完善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聚焦科技竞争制高点,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下大力气选拔和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团队、实践项目等为抓手,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深入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命题作为育人选题,将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模式有机融合,在科学的最前沿培养未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在产业的最前线加快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提升学生人文底蕴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加快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建设。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应以汇聚战略人才力量为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更好地支撑世界重要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要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集聚平台,广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建立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复合型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全面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鼓励青年人才赴领军科技企业挂职锻炼。要把对创新主体的评价改革作为重要着力点,持续深入开展“破五唯”“立新标”行动,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激活高校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要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建立健全以信任、尊重、善待、包容为价值取向的人才管理机制,厚植人才成长土壤。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