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历史发展与社会繁盛,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与润泽。在一个变乱交织的世界里,溯文明之源、促世界和平,成为时代所需。在7月11日召开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学术对话”分论坛上,本报记者围绕文明多样性、历史与现代、中国倡议与中国贡献等议题,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名誉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前院长卢比安科(Joseph Lo Bianco)进行了专访。“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我对中国流露出的坦诚意愿与友好态度表示高度赞赏。”卢比安科如此表示。
展现出文化战略远见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您认为贺信向中国和世界传达出哪些信息?
卢比安科:我认为,贺信展现出中国的文化战略远见。我们应当沉下心来去讨论深层次的全球文明对话议题,而这正是这封贺信以及中国倡议所强调的内容。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会使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微妙的变化。在与其他文明互动时,我们会产生更多对彼此的理解和同理心,同时能够更深刻地反思自己国家的文明。因而,本次大会提供了让人们聆听并洞悉文明多样性的宝贵机会。
如今,一些语言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这也是一种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的表现。如何以一种友好的方式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分歧与差异?这是关乎世界未来发展的基本问题。因此,本次大会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聆听彼此,为不同人群之间的和平讨论开辟了前景。
当今世界,国际冲突不断,国与国之间不信任以及缺乏合作的情况激增。本次大会的召开提供了一个契机,为深化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为解决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强劲动力。
历史与现代能够妥洽相处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中华文明的典型特征是什么,尤其是与西方文明相比?
卢比安科:我认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虽存在诸多差异,但也可以找到一些超越时空的共有元素。追求集体福祉与文化,是中华文明长期传承的重要价值观,这一点在儒家经典中可以找到相应的论述。这一点也是西方文明长期以来所钦佩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代化在助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飞跃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技术的迅猛发展,会给传统文明带来某种程度的冲击。对此,您如何看待?
卢比安科: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现代化的含义之一,是从传统生活向大型城市集体生活的过渡,这一过程会带来对物质利益的追逐。我认为,对于全球文明的讨论,有一点很重要,即人们需要减少对物质文明和经济指标的持续关注,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人类与自然环境和文化的未来,转向文明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府也必须支持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社区维护其濒危语言。语言是一个实现全球文明对话目标的重要工具,其存在让人类的“排他性”减少,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可以成倍地增加人类所能拥有的智识与经验。因此,我认为语言是实现文明对话的重要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于历史和现代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我们常常说,回到历史深处,化解现实困境。对此,您作何评价?
卢比安科:我认为,二者能够以一种妥洽的方式相处。历史可以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灵感和智慧。历史是宝贵的、不能忘却的存在,参与历史并从历史中学习,可以启发心性。但我们也必须明白,今天的世界与过去的世界已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例如,现代化使得人们能够走出乡村,在大城市定居,但这部分人群依然可以为乡村里的百姓提供支持。
中国的努力颇受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国际纷争频发的今天,您如何评价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倡议,以及中国对于世界和平的贡献?
卢比安科:的确,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紧张与冲突的世界。假若没有一些富有影响力的大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拥有一个和平的世界。中国是当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之一,不仅在过去而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作出贡献。应当说,中国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颇受欢迎的。未来,我希望看到不同的大国之间能够展开更多的对话。
当下,联合国安理会是解决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问题的平台。因此,我希望通过联合国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欧洲国家、非洲国家等的强有力行动,我十分期待在这一层面见证更为充分的对话。中国展现出了以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包容世界、推动全球繁荣的意愿,这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各国应携手建立一种新的对话方式并不断完善,这需要很多年的时间。而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朝着这一美好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