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研究:回到基点

2025-0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区域国别研究无疑是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热点。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后,各高校和有关机构更是积极性高涨,通过建立机构、设立专业、招收学生、举办研讨会等方式持续推进区域国别研究。这一繁荣景象,几乎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地区研究比拟。当然,一个重要不同是,美国地区研究的兴盛出现于一场重大战争即二战之后,而在21世纪的中国则是出现于和平时期。
  区域国别研究是一种取向
  事物都有两面。学科发展的“热”自然有热的好处,一定的“势”和势头是有必要的,但“热”也有可能使得一些基本问题变得混淆不清。在这种情形下,就有必要回到基点上对相关“学科”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自19世纪开始,社会科学根据领域划分出了不同的学科,研究政治现象的成为政治学,研究经济现象的成为经济学,研究社会现象的成为社会学,还有历史学、人类学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依此设立相应的院系,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大学的院系也越设越多。
  区域国别研究与上述研究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或社会现象的学科不同。它的所指原本也是十分清楚的,就是指对具体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地区国别研究的专家都应该是既在某一门社会科学学科中受过专门训练,同时又对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比较专门和精深的研究,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学科+地区”。
  从总体上看,区域国别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是指从政治、经济、语言、历史、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对特定的区域或国别进行探究。因而,它一定是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个学科相互配合的。
  这种研究取向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特定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的考察和探究。“学科+地区”中的“地区”是指地理区域,在一个地区内通常有多个国家。例如,“东亚”就是一个地区或地理区域,传统上指的就是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随着各国间往来的日益频繁,尤其是经济活动造成了有关国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后,“东亚”一词现在则指称更大的地理范围。这里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或错误问题,而是说研究者在使用“东亚”一词时,应加以界定,明确自己所指的范围。很显然,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是紧密,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需求就越大。
  两种角度看区域国别研究
  我们可以分别从机构的角度和单个研究者的角度看待区域国别研究。从机构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叫研究中心、研究所还是研究院,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研究都必须是团队式的,也即组成一个群组,其中每一个人都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一个学科领域受过专门训练。例如,受过政治学专门训练者,研究的是对象国(地区)的政治,受过经济学专门训练者研究对象国(地区)的经济,受过国际关系学专门训练者研究对象国(地区)的外交。一个机构需要做的是把在不同学科领域受过专门训练的研究者集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团队,从不同角度开展对特定国家(地区)的研究,从而确立起在该国(地区)相关问题上的学术专长和声誉。
  从单个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在21世纪的今天,情形已不同于以往。过去,西方传教士来到世界上的某个国家传教,学习了该国的语言,浸润于该国的文化,通常会写一部关于该国“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包括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如果放在今天,这样做已经不大可能,也不被人们提倡了。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看,一位研究者不太可能对某一国家(地区)的多个方面都有研究,而一般是对该国(地区)的某一个方面具有专门和比较精深的研究。一般来说,要成为一个好的区域国别研究者,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熟练掌握对象国语言。对于研究非英语国家的研究者而言,掌握所研究对象国(地区)的语言并能熟练运用听、说、读、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必备条件。再加上同时掌握英语这一通用语,可使国际性的交流无障碍地进行。二是具有在对象国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更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而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式的,沉浸于某国的社会和生活中。这样的生活经历,可使研究者获得一种未在该社会中生活过的人所不具有的“感觉”,从而为成为“专门家”创造条件。三是接受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社会科学中,一个人一般是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接受训练,掌握专长,从而具备得以“安身立命”的学术功底。与此同时,进入到或展开对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专门探究。因此,“跨学科”一语一般是就区域国别研究总体而言的。
  区域国别研究不等于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关系学(IR)与区域国别研究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是因为,二者关切的对象都是外国或“国际”。在我国,面向全国的国家社科基金的学科类别中,“国际问题研究”(自2024年起改为“区域国别与国际问题研究”)与其他一级学科并列,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研究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区域,一定会涉及中国与该国(地区)的关系,也即双边关系,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跟“国际关系”联系起来了。于是,“国际问题研究”“外国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研究”也就剪不断理还乱地常常缠绕在一起。
  然而,“国际关系研究”无法涵盖“区域国别研究”,例如,美国研究不等于中美关系研究。如上所述,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深入研究,都需要由在不同学科领域受过专门训练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开展,方能对该国或区域有一个整体的或立体的观照。区域国别研究是一种取向,是知识获取或建构的一种方式。这种知识建构的必要性在21世纪的中国正变得日益突出。尽管现代社会科学分科过细,而今天“区域国别研究”在中国的趋热却指示出了另一种方向,即需要学科间的联手合作和“科际整合”。它的重要性正在反复地被实践所证明。
  随着中国日益发展为一个准全球性大国,其影响力日益增强,海外利益已经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也因而遭遇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了解和懂得世界上的各个区域和国别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时代正在召唤着包括国际关系学界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区域国别研究。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吕佳(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