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承载着人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修齐治平”的学术理想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从古至今,往圣先贤以天下为己任、与家国共存亡,涵养了博大深沉的家国情怀,形成了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学术研究不应是文人的孤芳自赏、无病呻吟,也不应是“有闲阶级”的消遣,更不应是个人沽名钓誉的敲门砖、垫脚石,而是要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信念,真正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正气、有担当的学问。学术界不是“名利场”,学术研究容不得精致利己主义!
然而,学术界也有一些人奉行个人利益本位,把学术作为捞名利的工具,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的沉迷自己成名成家,“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人民群众需要什么置若罔闻;有的热衷于成为“网红”“大V”,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以学术为名炒作热点、夸大其词,为个人博取流量、吸引眼球;有的信奉商品交易那一套,大搞“有偿学术”,把追求真理当成利益交换的工具;有的热衷于“圈子文化”“山头主义”,在观点上“一唱一和”,利益上“互通有无”。这些乱象背后都是精致利己主义在作怪。
精致利己主义者,把学术研究当成个人争夺资源的工具,热衷于当“学阀”,掌控自己的学术“势力范围”,把学术殿堂当作尔虞我诈、乌烟瘴气的“江湖”“名利场”。他们常常把精力放在批量制作论文、跑项目、争“帽子”等个人私利上,早已忘了学术初心。精致利己主义者具有极强的欺骗性,擅长利用规则、善于自我包装,不坐冷板凳、不下苦功夫,热衷“成本收益”的分析,精于“最优路径”的计算。这种所谓的“学术”是伪学术、假学术,注定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
上述乱象之所以存在,既有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也有社会风气的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精致利己主义者背离了学术初心,丧失了学者风骨,眼中只剩下个人利益。精致利己主义让学术研究变得浮躁和功利,使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被淹没在大量低质量、重复性的专著、论文中,导致学术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如果任由其滋生蔓延,会导致那些真正致力于学术探索、有潜力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机会,而那些善于投机钻营、追求个人利益的学者,却能占据大量的学术资源。更有甚者,精致利己主义会败坏学术风气,破坏学术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扭曲学术评价、学术奖励等机制,不仅损害学术界的声誉和形象,也影响了社会对学术的信任和尊重。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一定要认清,世界上伟大的学术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做学问眼界要开阔、志向要远大,要胸怀“天下苍生”、心系“国之大者”,看轻一时一刻之名利,看淡一城一地之得失,正确处理“义”与“利”、“公”与“私”的关系,积极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时刻对学术抱持真诚和敬畏之心,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勇于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时代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永葆赤子之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把服务党和国家、服务人民群众作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把为人民做学问作为学术人生的价值追求,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什么有利益就干什么”转变为“人民需要什么就努力研究什么”,把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而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进人民群众心坎里,努力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学术篇章!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