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拿学术捞名利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学术研究是学者潜心学问、淡泊名利的日常工作,也是一项探求知识、追寻真理的崇高事业。东汉时期思想家张衡提出:“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这句名言讲述了学术研究应以道德修养和知识渊博为根本,而非以追逐功名和谋取私利为目的的道理,至今在学术界广为流传并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对学术研究到底秉持什么态度、动机和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术风气问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并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对改进学风文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促进学风建设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目前学术界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例如,有的学者急功近利,粗制滥造,重数量轻质量,制造了一些学术“大路货”;有的学者喜爱跟风炒作、搜奇猎艳,制造“快餐式”学术话题;有的学者沉迷于学术上的自娱自乐,闭门造车,没有把学术研究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堆砌毫无价值的“文字墙”;有的学者为获取更多的资源或声誉,肆意夸大自身学术成果的价值或影响力,把自己伪装成“学术大咖”;有的学者沾染上“江湖气”,垄断学术资源,搞学术门派“一言堂”,形成学术“圈子文化”;有的学者重利轻义,把学术研究作为评职称、争“帽子”带来好处的“摇钱树”;等等。这些不良学术风气不仅阻碍了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而且破坏了学术风气和诚信环境。
  这种不良学术风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精致利己主义作祟。学术研究工作带着知识和文化的烙印,是一个带有光环而令人崇敬的职业。但有的学者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奉行利己主义、物质至上,表面上在做学问,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把学术研究当作谋取名利的工具。二是受极端个人主义影响。当今社会,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盛行,有的学者受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试图通过标榜学术成果,抬高身价和在学界中的地位。有的学者只考虑个人兴趣爱好,不愿把学术研究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导致学术成果成为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洞产物。无论是精致利己主义还是极端个人主义,归根到底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问题。三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迭代的加速、信息传播的裂变和物质利益的诱惑相互交织,催生了诸多新事物、新现象,也难免滋生出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少数学者难以坚守学术初心,内心的浮躁感被不断放大,难以抵御“短平快”的成功范式的诱惑,不能沉下心来做学问。他们缺乏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而是浮于表面,一味追求“快餐式”的学术研究,忽视了其思想价值和内容质量,导致研究成果学理性、创新性不足。
  根除学术研究中不良风气带来的顽瘴痼疾,需要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学术研究到底是为个人服务还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只有秉持为人民著书立说的立场,我们才能在学术研究中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推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二是发挥党风的示范引领作用。党风和学风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党风正,则学风良。我们要从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并带动全社会学风的根本性好转,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三是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和动机。学术研究是思想文化创造创新的复杂劳动,我们要摒弃懈怠之心、功利之念、浮躁之气,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坐得住“冷板凳”,推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坚决抵制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切忌把学术当作谋取名利的私器。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教研考核评估中,要坚决破除“五唯”的单一性评价体系。在淡化成果数量指标的基础上,要加大学者在教书育人及创新性贡献方面的权重。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申报奖项评比中,不仅要看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更要全面考察师德、教风、育人实效等软性指标。
  加强学术风气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健全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让新时代学术研究焕发新气象、谱写新篇章。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编辑:田粉红(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