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拓今 开创未来

2025-04-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华文明在这片广袤而丰饶的华夏大地上孕育成长,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的洗礼,非但未减其辉,反而在时光雕琢下更加熠熠生辉,历久而弥新。这不仅是时间长河慷慨馈赠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坚韧精神的璀璨结晶,其光芒穿越时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其底蕴丰厚深邃,散发出不朽的魅力。 

  在世界文明的序列里,中华文明悠久而独特,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以古鉴今,相信历史能够启迪智慧,激发力量,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 

  中国历史上就有以古鉴今、汲古润今的思想传统。在中华民族思想体系中,古与今这一对概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古与今的深刻认知、如何巧妙解决二者关系、以及对它们各自价值的独特评判,共同编织了中华民族古今观的思想宝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彰显了对未来的展望与追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平衡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思想桥梁。 

  中国人对于编订史书的执着是刻在骨子里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个民族,4000多年来,每天都在写它的编年史。”中国史官对于历史记载总是抱持着高度的使命意识,班固评述司马迁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秉笔直书,不惧斧钺加身,这就是得到高度赞誉的史官精神,其目的是留给后世一个尽可能可靠的历史。在中国,历史的价值不仅在回溯过去,更在于启迪未来,史书也就承担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经世功能,北宋司马光编纂的史书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得名《资治通鉴》,正是以古鉴今思想的生动体现。 

  博古通今是古代读书人的一大理想,这其实是很高的要求,东汉思想家王充有句名言:“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读书到了一定境界,能够做到出古入今,博雅达观,在古今源流中上下通透,去除历史迷障,洞察今时今世风云变幻,以明于心智,济于世用。因此,重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从历史教训中引为诫勉,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法宝,我们有许多类似的古训,包括“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古事既察,且复以今验之”等,都揭示出以古鉴今的意义,启示我们会通古今,尊古而不复古,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走对、走稳未来的道路。 

  世界各国各民族普遍将珍视历史、尊重传统视为主流价值观念。尊重历史传统的共识深植于全球文明发展的根基之中,无论是古老文明的传承,还是现代社会的演进,无不体现对过往智慧的敬仰与承继,彰显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感。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既激烈竞争,又时刻交流,在文明的碰撞与互鉴中向前发展。精心守护历史传统,细心梳理文明源流,用心讲好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从历史中获得文化自豪感以及面向未来发展的信心,成为各国各民族共同的目标。 

  深刻理解历史走向是我们洞悉当今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的钥匙。今天的世界格局是历史复杂演变的结果。 

  回望历史,胜利与悲剧交织,自豪与痛苦并行,宛如一条暗流汹涌、漩涡迭起的长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神州板荡,山河破碎,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引导这片古老土地上苦难深重的人民走出泥淖,迈向繁荣与幸福的康庄大道。 

  以史为鉴,凝视历史中那些走对的或走错的足迹,尤其是正视历史的悲剧与苦难,才能不被时代的洪流再次吞噬,才能在创造什么样的世界的追问中做出更加明智和从容的选择。 

  把握历史脉络、读懂历史精髓是我们开创未来的精神起点。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历史中的辉煌成就与深刻教训,如同暗夜中升起的火把,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代龚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过龚自珍的这几句话,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今,民族复兴迎来光明前景,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奋发的力量。 

  我们可以站在今时此岸听到过去历史洪流的回声,从政治体系到文化传统,从社会规范到技术进步。历经几千年积淀,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和丰富内涵的文化思维方式,如关注整体、重视历史、善于辩证、崇尚务实、长于变通等,这些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体现为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崇实思维、变通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经过长期演化和积淀,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一条隐形的纽带,将过去与未来紧密相连,对于思考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实现什么目标、体现什么价值等问题提供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答案。 

  从历史中国一路走来,到现代中国一路高歌,未来中国将一路生花。从春节的鞭炮声到中秋的团圆饼,从端午的龙舟竞渡到重阳的登高望远,那些带有“最中国”印记的文化,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最独特的贡献,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勇毅前行的灵感源泉与精神起点。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