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㉖】

汪勇: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023-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者按: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汪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宏观金融与经济政策评估。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Applied Economics》《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经济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优秀对策信息三等奖各一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本质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和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不仅如此,世界也分享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25.7%)。但是,我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迫切课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诸如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等等。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

  高质量发展是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才能更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27万美元,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

  高质量发展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支撑。中国的高债务问题恰恰是经济增长对债务的依赖所致,即债务扩张对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速起到了显著支撑作用。但是,债务的长期过快增长会导致负债主体偿债压力过重,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甚至可能触发大规模债务违约,引发经济与金融危机。近年来,经济增速下行使得高增长掩盖下的发展质量问题“水落石出”,冲击着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只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减少经济增长对债务的依赖,才能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高质量发展是赢得中美战略竞争的根本保障。就大势而言,“东升西降”国际格局正在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但就存量而言,依旧是“西强东弱”,美西方在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只有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保持较快经济增长,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高效发展,才能让世界继续分享中国增长红利,增强对全球人才、资金、技术、投资等资源的吸引力,为中美竞争博弈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进而赢得中美“战略竞争”的主动权。

  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回答了如何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涵盖了一系列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原则和举措,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指引,更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五个着力点,鲜明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为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强基础研究,集聚力量攻关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性核心技术;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多措并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适应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机器替代人工的比重,弥补劳动力供给不足缺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趋于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价值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董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安山: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根本性、统领性作用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黄相宜:高扬人民性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冯维: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