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⑬】

章舜粤:从历史进程中深刻理解和把握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2023-07-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者按: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章舜粤,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中国史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军事历史研究》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大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从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口号,再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宏伟蓝图,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力求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不懈努力。然而,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了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在风雨如晦、民族危亡之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也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关于中国近代史,曾经有所谓的“革命史”与“现代化史”两种范式之争。其实,革命与现代化并不矛盾。没有革命,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现代化就没有实现的根本社会条件。同样的,没有现代化建设及其带来的人民美好生活,革命成果就无法巩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曾指出的:“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4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条件。无须讳言,旧中国的现代化底子实在太差了。“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但是很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克服一系列困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工业经济体系。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基于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我国的经验,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时期,我们谋划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一战略部署在其后得到延续与发展。从这些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并不断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总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实现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之后,中国人民进一步迸发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力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三步走”伟大战略,实际上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们党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做到了循序渐进、一以贯之。

  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总结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践成就和经验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更加清晰擘画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要求,科学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在指导思想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在制度建设上,中国共产党推进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在文化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历史证明,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张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由之路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⑪】朱学磊:努力开辟宪法全面实施新境界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⑩】张宏斌:“法相因则事易成”——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必要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⑨】杨抗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⑧】李凯旋:坚定文化自信,在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