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良:全民族抗战时期党领导通信事业的建设成就

2025-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通信事业建设,建立健全通信业务管理体系,建设以延安为中心的战时通信网络,努力培训通信技术人员,多方筹措通信装备器材,积极开展通信业务建设,以无线电通信为主,综合运用其他通信手段,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八路军、新四军及各地抗日游击队的统一领导与战略指挥。

  建立健全通信业务管理体系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和敌占区“犬牙交错”的状态,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根据地的指挥主要依靠无线电通信进行。1938年1月16日,毛泽东在《关于加强无线电通信工作的训令》中指出,游击战与运动战中无线电通信占据重要地位。如果对这一工作松懈或将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负。全民族抗战期间,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通信联络特别是与无线电工作有关的决议、指示、命令、训令等文电,以中共中央名义下发的6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秘书处名义下发的17份,以中央军委名义下发的27份,对通信事业建设作出了详细安排和周密部署,对通信联络特别是无线电通信的地位作用、组织运用、保密安全、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通信事业的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着眼抗日战争的通信保障需要,适时进行组织调整和业务建设,大力发展军委三局(通信联络局)机关与直属单位、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各根据地的通信兵力量,建立健全军委三局统一领导下的通信业务管理体系。军委三局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统一编配八路军、新四军通信兵,调配通信领导干部,调整通信人员和通信器材。八路军改编之初,总指挥部和各师、旅分别建立无线电大队、中队、区队,一部电台为一个分队。总指挥部和各师通信营下设有线电大队、运动通信分队,各旅、团设通信连、排,配置有线电话。随着八路军深入敌后分散开展游击战争,电台数量和通信人员逐渐增加。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通信兵数量已达到总兵力的5%左右,团级单位部分建立了无线电分队,大多数建立了有线电话分队。新四军改编时,军部建立无线电大队和有线电、运动通信分队,各支队建立无线电分队。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成立无线电总队,各师成立无线电大队或中队。1942年,新四军无线电台总数达到108部,报务人员335人。军委三局还为八路军、新四军各地大多的办事处或联络处配备了无线电台,并派出通信干部,配备通信器材,协助各根据地组建通信领导机关和通信部队。

  建设以延安为中心的战时通信网络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保障党中央、中央军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等党政军各系统的通信联络,军委三局以直属的6个无线电分队为基础,组建了6个无线电通信网,包括1个新闻广播网、2个党中央联络网、3个军委指挥网。到1940年,军委三局直属电台增加到8部,按照工作性质和联络对象组建了8个无线电通信网,包括党中央联络网、军委联络网、情报联络网、新华社联络网、军委战报联络网、保安部队联络网、留守兵团联络网、边区商业情报联络网等专业通信网,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八台八网”战时通信网络,利用无线电通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战略指挥通信系统,有效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各部队、各根据地、各公开战线和秘密战线的指挥与领导。此后,军委三局不断健全和调整无线电通信网,优化无线电组织管理方式。1941年12月组建了无线电集中台,1944年9月成立了中央军委无线电总台,还在延安建立了以新华社为中心的新闻通信网,在延安和华北各根据地建立了气象观测通信网,使延安总部无线电通信枢纽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无线电通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为保障延安各党政军机关内部及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络,军委三局经过两年努力,基本建成了延安地区的市话通信网和陕甘宁边区的长途有线通信网。延安市话通信网包括专线电话和普通电话两种用户共约170个,以延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长途通信干线有6条。

  加强通信技术人员培训和通信装备器材筹措 

  八路军、新四军初改编时,只有无线电通信人员196人,有线电话通信技术人员更少。加速培训通信技术人员的重任主要由军委三局通信学校承担。至1944年6月,该校共培训报务人员639人,轮训通信干部70余人。1938年之后,通信人员的培训逐渐形成军委三局通信学校与各根据地、各部队共同负责的局面。八路军总部及所属各师和新四军军部先后开办各类训练班(队),培训急需的无线电报务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各根据地、各部队共培训通信技术人员(主要是报务人员)3800余人。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新四军的通信技术人员发展到近5000人。军委三局还于1940年元旦创办《通信战士》杂志,宣传通信技术知识,毛泽东题写了刊名。毛泽东给通信战士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刊发在1941年10月10日出版的该刊第二卷第一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通信战士的斗志。

  为打破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军委三局主要通过四种渠道筹措通信器材:一是到大后方购买,二是经多种渠道在敌后购买,三是战场缴获与民间收集,四是自修自制机件与发展代用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通信器材筹措,把通信器材与军火、医药、纸张定为四大重要物资,拨出大笔经费,要求各级、各单位积极完成采购任务。在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军委三局和各根据地通信部门,通过统战关系、地下党组织和爱国商人等多种渠道,采购了多批通信器材。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采购运输通信器材更加困难,军委三局和各根据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修自制通信器材。1938年5月军委三局在延安筹建通信材料厂,各根据地也陆续成立了通信器材修配厂或电工材料厂,开始制造无线电元件、装配小型电台,极大地缓解了通信器材短缺的问题。1940年7月7日,毛泽东为延安通信材料厂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据统计,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改编之初只有无线电台34部,1939年为223部,1941年为355部,1943年达到500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发展到近700部。

  总之,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通信事业,成为对敌斗争中沟通信息的“红色桥梁”,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还为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毛泽东当年赞誉通信战士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广大指战员把通信联络比喻为“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

  (作者系西安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讲师) 

【编辑:于世华(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