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内则》载:“子生三月,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人名作为特殊的符号标记,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商周时期,干支入名盛行,如商王太甲、祖乙、武丁、盘庚等均以天干为名。春秋战国时期,“不”“之”等字入名较为常见,如申不害、吕不韦、介之推、烛之武等。及至秦汉大一统时期,取名用字更为丰富,名字寓意也更加多样化。
西北汉简中记录了21123个汉代人名,去姓氏后得不重复的名字2947个,其中单名1152个、双名1795个。1152个单名的共计频率15813次,单名平均重复率为13.7%左右;1795个双名的共计频率5310次,双名平均重复率约为3%。因此,西北汉简人名中75.1%为单名,14.7%为双名。那么,汉代人喜欢选用哪些字做人名?
“定国安汉”寄寓家国情怀
汉王朝先后经历了诸侯王之乱以及与匈奴长达数年的战争,社会动荡强化了人们保家卫国的意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主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入世人生,要求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定国安邦、国家安定昌盛是汉代人的精神追求,西北汉简人名体现了这一价值追求。西北汉简中这类人名有302个,共计词频2692次。代表性的名字如:国,定国、安国、建国、广国、奉国、利国、充国、顺国、通国等;汉,汉强、安汉、广汉、汉昌、奉汉、强汉、利汉、汉成、充汉等;世,安世、奉世、充世、定世、乐世、利世、世顺、世忠等;安,安昌、安道、安定、安富、安居、安平、安上、安之等。诸如此类人名,表达了汉代人对国家强盛的美好寄望,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汉王朝长期受匈奴滋扰,激发了人们“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意识,从而强化了汉代国民的尚武精神,形成了勇武的社会风气,汉代人在取名用字上热衷于具有尚武特色的名字。西北汉简中这类人名约有79个,共计词频1596次,代表性的如:武、霸、勇、广、弘、隆、强、建、业、戎等单名使用频次高。双名如:霸成、广成、广地、辟彊、辅彊、开彊、建都、长猛、君业等也十分常见。破,破胡、破奴、展奴;虏,得虏、得奴、胜胡等名字则更直接表达了汉代人对破胡、斩虏的决心和勇气。通过这些人名用字,可见汉代的精神内核:积极进取、家国一体,这正是“强汉”思想烙印在姓名文化中的独特印记。
此外,汉代中期建立起的“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也深入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见贤思齐、追慕圣贤的取名习惯也是其体现之一,如:忠、孝、仁、义、礼、德、贤等字也是汉代人名的高频用字,尧、舜、禹、汤、丘、孟、渊、由、回、子渊等古代圣贤的名字,也广泛见于汉代人名。
“千秋万岁”祈愿长生永寿
汉代人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长寿久生观念深入人心。马王堆汉墓《十问》载:“尧问于舜曰:‘天下熟最贵?’舜曰:‘生最贵。’”对“生”的无限追求,促进了汉代“好神仙”的社会风气。《西京杂记》载:“汉时崇尚神仙方术,追求长生不老,所以以‘延年’为名者甚众。”汉武帝追求神仙之道,希望长生不老。武帝之后,汉宣帝、汉成帝、汉哀帝以及王莽都“颇好神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风气所致,各类神仙方士在西汉一代盛极一时。希冀长寿的文字广见于传世或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如汉代瓦当吉语“长生无极”“长生未央”“长乐未央”“延年益寿”“飞鹤延年”“延寿万岁”等,汉铜镜上祝祷长寿成仙的铭文则更多。
西北汉简中祈愿长生永寿类人名有136个,共计词频1504次。单名“寿”字的有120个,《说文·老部》曰:“寿,久也。”“寿”本是长久之意,因经常用来指人寿之长久,进而产生了长寿、寿命等义项。西北汉简中带“寿”字的双名有:延寿、长寿、寿王、益寿、弘寿、增寿、千寿等,其中名叫“延寿”的有93人。与“长寿”名取意相同的还有:延年、万岁、千秋、彭祖、未央等,西北汉简中叫“延年”的人名有120个,如魏延年、张延年、段延年等。《汉书》中名叫“延年”的人也很多,著名的如武帝博士孔延年、协律都尉李延年、西河太守杜延年、阳成侯田延年等。“千秋”“万岁”常见于汉简、汉印人名中。长寿王彭祖,号称“七百岁”,常用于人名。“未央”言年寿无极、永寿未央,汉简中有董未央、阳成未央、朱未央等68个人名,汉印中有上官未央、李未央、冯未央等人名。
有意思的是,《汉书·张汤传》记载:“安世子千秋、延寿、彭祖,皆中郎将侍中。”酷吏张汤有个儿子,叫张安世,张安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张千秋、张延寿、张彭祖,均取长生永寿之意。刘钊指出:“战国秦汉时期神仙思想发达,人们讲究养生,追求不死,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皆仰慕仙人,四处寻求长生药。这一风尚体现在人名中就是常用长寿一类的词。”
延年益寿、长生永世等取名用字构建起以生命永恒为核心诉求的命名习惯,此类命名现象折射出汉代社会对生命永恒的集体向往。
“去病毋伤”祈求健康平安
避疾避祸类人名也是汉代人取名的偏好之一,表达了人们对无病无忧、健康长寿的渴望。西北汉简中这类人名也相当常见,如期盼无病、无疾的有:去疾、去病、疾去、葆疾、病已、病去等。汉宣帝原名刘病已,《汉书·宣帝纪》:“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宣帝因此更名“询”,足见当时名“病已”者之多。汉印中有邯郸去病、杜病去、孟病已、江去疾、司马远疾等。祈愿无忧、无伤的有:无伤、毋忧、毋畏、毋危、毋适、毋伤、毋患、毋害、除忧、解忧等名字;平安、长乐的人名有:安生、安年、常安、常幸、常乐、长乐、安居、平、安平、嘉平、不耐、辟非、辟兵等。其中“不耐”,避免刑罚之意,“耐”是古代的一种轻刑;“辟兵”有免于战祸之意;“辟非”则是避免是非之意等。汉印中这类人名也很常见,如赵辟非、长毋伤、公孙去伤、任不害、梁毋忧等。
除上述三类主要取名习惯外,以自为、自当取名,以伯、仲、叔、季排行取名,以虎、豹、豺、熊、狗、彘取名等均见于西北汉简人名及其他汉代文献中,体现了汉代人取名用字的丰富性。
(作者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