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在人才培养场景中的应用,是在“大德育”“大思政”格局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育心育德育人的教育实践。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研究领域
无论从诞生背景、教育理念还是工作定位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都鲜明地彰显了中国特色。
从诞生背景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心理卫生运动,该运动呼吁对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视。以章颐年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曾开设心理卫生课程,编写出版相关教材,但关注重点更多集中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自发采用心理咨询、专题讲座等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这一实践与传统心理卫生的理念形成明显区别,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诞生的标志。1994年,中央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强调要帮助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在使用场景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尽管同属mental health的译语,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侧重于正常人心理健康的保持与促进,精神卫生、心理卫生、精神健康侧重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偏向于精神障碍患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及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均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限定在正常人群,对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应依法依规转介,并及时告知其监护人。
从教育理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深度契合中国“人德共生”“素质教育”的教育传统,核心是从源头上实现育人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美德教育”,强调品德修养,将道德、教育与人三者有机统一,以 “人德共生” 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与落脚点。“德” 与 “人”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德育所培育的品德、人性中涵养的优秀品质,最终都指向受教育者自身;教育的本质是“修德养性”,通过德性教化提升人性境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养性”(既包含先天生成之性,也涵盖后天习成之性),从根源上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后世学者进一步将“养性”延伸为“素质”(即人或事物在特定方面的固有特点与基础),并将心理素质列为个体的核心素质之一。作为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健康素质既是培育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性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抓手。实践表明,修德养性的理念显著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提出 “心理育人” 概念,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路径的“育心”来达到“育人”的目的。40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大德育”“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突出心育与德育的结合,凝练了育心育德育人的理念。
从工作定位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德育”“大思政”格局中不断得到强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心理健康教育便一直被纳入德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管理体制上明确归口德育管理部门,中小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教处、普教处)及高校德育部门统筹负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首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至校园治理高度,强调“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同时首次明确将心理咨询教师纳入学校思政教师队伍。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国内多所高校成立校级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整合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团委等部门力量,构建起一体化的 “大学工”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工作中的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构想
40余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已构建起区别于西方学校心理学的中国特色工作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及相关规章制度,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培养和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学科需注重受教育者的德性养成与价值引导,围绕培养和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这一核心,针对当前心理健康领域的突出问题,依法依规构建支撑课程教学、科学识别、心理疏导与咨询、心理活动、预防干预以及“五育”融合渗透、大中小幼一体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工作的自主知识体系。
梳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基本原理,掌握学科发展规律。需根据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发展规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原理,梳理贴合中国人群的本土化理论与方法,提升教育效能。结合个体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阶段性特征,聚焦课程教学、心理疏导、文化活动、危机预防等关键环节,探究螺旋式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规律,明确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机理与策略;以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解决好跨学科融合、大中小幼一体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等议题,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性。综合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脑科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研究范式,融合社会网络分析、计算社会科学方法、参与式行动研究、心理健康循证实践、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法,精准识别当前各学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堵点与难点问题,探索最优化的有效解决方案。
聚焦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规律,构建增进心理健康的工作实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需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科学识别、心理疏导与咨询、心理活动、预防干预等途径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研究。强化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重点改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知识一体化,强化数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与教规律。增强“治未病”的行动自觉,探究心理健康传播与普及规律,全媒体、多维度、高质量地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教,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心理文化。提高工作的精准度,构建心理评估与综合感知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综合多信息源通道,开展数字化心理测评,实时汇集、动态检测。提升心理疏解的实效性,构建心理疏导、辅导和咨询的知识体系,依法依规按照工作的边界,构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参与的心理疏导、辅导与咨询体系,依法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心理疏导和咨询的本土化理论和技术。提高预防、预警、干预的有效性,构建预防干预与危机处置体系,探究高危因素以及心理危机响应过程与机制、应急处置原则和方法、预后跟踪干预的有效方案,科学转介心理异常学生。
基于生态系统观,培育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联通机制。为提升教育效能,需从“五育并举”跨学科融合、大中小幼一体化、家校社医协同育人、校园心态建设等方面延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挖掘德智体美劳各领域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五育融通为辅助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体系,同时通过“五育并举”提升学科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推动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明确各学段的心理发展挑战与任务,注重学段间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实现心理健康素养的阶梯式提升。强化家校社医协同,多途径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做好家校沟通,依法及时转介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就医,定期随访在校精神障碍康复患者的心理状态。此外,也要关注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教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配合所在的学校、社区做好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新时期推进心理健康领域源头治理,关键在于结合中国国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而非简单照搬西方学校心理学模式。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培养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全面提升。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