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燕:文明根脉跳动不息

2025-07-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央视热播剧《护宝寻踪》以两代考古人与文物保护工作者同犯罪团伙跨越近二十年的博弈为主线,将专业的考古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荧幕叙事。通过文艺创新活化传统文化,以“悬疑+考古”的独特形式生动诠释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课题,不仅展现了考古人的专业精神,更让深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堪称对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重要论述的鲜活艺术实践。

  作为一部文物题材的影视作品,《护宝寻踪》的艺术探索首先体现在对真实案例的影像转化上。剧作以陕西江村大墓、吕氏家族墓等重大考古发现为原型,运用艺术化处理,既再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又有效规避了猎奇化倾向。创作者突破简单复述的局限,巧妙铺陈考古工作者与盗墓分子的专业对决,将文物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危险性加以具象化呈现。

  剧集开篇即以陕西社火表演的喧闹场景为背景,设计盗墓贼借鞭炮声掩护作案的情节,戏剧化地展现了文物犯罪的狡诈和隐蔽特征。在黑陶俑跨国追索的过程中,国外拍卖行的刁难质疑与国内文物专家扎实的论证和据理力争形成对比,观众不仅为他们的“亮剑”精神所感动,更切实体会到文物“回家”之路的曲折漫长。与一些追求感官刺激的“盗墓剧”截然不同,该剧坚持以科学精神和文化敬畏为底色,基于考古工作的系统性,揭示出盗墓行为对文化遗产的不可逆损害——盗墓贼所摧毁的,远不止是几件器物,更是我们民族不可再生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

  这种专业伦理的坚守,与考古人“把这一生变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的职业精神形成了深度互文,使得剧作在娱乐功能之外具备了严肃的社会教育意义。剧里没有塑造飞天遁地的超级英雄,而是真实刻画了扎根一线的平凡守护者群像——考古队员、文保员、公安干警。面对狡诈狠戾的盗墓犯罪分子与扑朔迷离的案情,他们凭着一股韧劲和专业智慧,抽丝剥茧,让沉寂的历史真相重见天日,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特别是依托考古系研究生的成长视角,展现了这一特殊职业群体所需的专业素养与精神品质,当观众跟随几位考古系研究生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的成长轨迹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辨别文物年代、材质、制式的基本方法,从而在思想、情感上对文物价值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共鸣。

  文物考古与保护属于专业度较高的主题,如何以通俗且深入人心的影视表达推进文物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对创作团队的一大考验,为此,该剧作在故事性与知识性的融合上做出了尝试。剧中出现汉、唐、宋、清等多朝代墓穴,剧组按照1∶1的比例复刻了墓穴场景,地理动态示意图的标注,一目了然地勾勒出陵墓的空间位置关系,文物历史纵深感扑面而来。考古专业术语如“探方”“碳十四测年”“夯土与五花土”等,不再是枯燥的名词解释,而是被编织在破案线索里,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钥匙。

  值得关注的是,剧中对各类墓室结构和文物品类的解说并非简单罗列,而是与案件侦破紧密交织,辅以剧外考古科普小视频、创作访谈等衍生内容,形成剧情与知识传播的双线叙事结构。这一设计拓展了电视剧作为综合艺术的表现边界,也传递着媒体融合时代艺术创作者对观众接受习惯的敏锐洞察和主动适应。

  除知识传播外,剧作还通过多重叙事冲突深化主题。考古与盗墓的角逐较量、跨国追索的文物流转、村民与文保人的价值碰撞,以及从误解、对抗到理解的情感转变,共同编织成剧作多层次的故事脉络,在历史真相与现代伦理的叩问中,揭开了人性的复杂和法律的局限,也照亮了现代人心中关于责任、道义的思考。《护宝寻踪》的艺术探索表明,专业性与观赏性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于找到恰当的艺术转化方式;而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同样可以相得益彰,核心便在于对文化本质的准确把握。

  在将文物考古知识转化为通俗影像语言的过程中,剧作深植于八百里秦川的文化沃土,以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张力,构建起多维的文化地理空间:从白鹿原的苍茫沟壑到韩城屹立千年的古建遗存,从社火的民俗仪轨到“八凉八热”的宴席规制,乃至令人口齿生津的油泼辣子肉夹馍香……活色生香的关中风情,这些具象化的文化符号给故事注入了鲜活的地域魂魄。

  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典籍《吕氏乡约》的活化转化,文保员吕富贵带领乡亲们齐声诵读这一充满仪式感的场景处理,让整部剧超越了单纯的探案本身,指向从文物守护到文明赓续的精神跃升。地道的陕西方言,作为对话工具,本身即成为隽永的文化隐喻。当乡民以唢呐奏响《十样景》,送别为抓捕盗墓贼而殉职的专家昝茂昌时,那颤音里的苍凉与铿锵,悲壮而坚韧,那悠长腔调中刚柔并济的韵律,饱含了对逝者深切的哀悼,激荡着民间艺术与文保精神的壮美和鸣。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与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推进建立起内在互动,使整部作品浸润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也昭示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深度和精神高度。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护宝寻踪》的热播折射出当代社会集体心理的显著变迁。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公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与日俱增,文化根源的追寻意识普遍觉醒,这部剧作恰逢其时地回应了这种社会心理转向。当文物保护日益成为时代共识,借助文物叙事成功唤醒观众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敏锐和力量,还凝结着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当剧中历经劫难的流失文物终于踏上归途,那份激动与欣慰,触动的不仅是泪腺,更是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认同感与守护自觉。这直抵人心的情感连接,恰是优秀文艺作品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护宝寻踪》最大的启示或许在于:真正的文艺创新,不是对流行趋势的简单追随,而是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洞见与创造性表达。唯有将专业精神、文化厚度与艺术创新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这既是影视创作的制胜之道,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用光影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光荣答卷。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杨阳(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