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琦:保障重点群体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0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与民生保障问题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关键在于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农民工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服务,强化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有效提升数字时代重点群体的就业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

  重点群体就业集体画像 

  自2020年全国人口七普以来,我国青年群体人口数量稳中有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20—29岁人口达1.58亿人,在此年龄段恰逢各类重点群体集中踏入劳动力市场的核心阶段,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

  就业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主要还是由于经济总量在扩大,经济增长必然需要相应的就业增加。同时,服务业的就业容量比较大,这些年服务业对于我国重点群体的稳定就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2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继续提升,比上一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达到56.7%。从服务业的年平均就业人数看,2024年比上一年增加700多万人。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比较多。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这些行业有大量的灵活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重点群体进入就业。除了经济总量的扩大,服务业就业容量的增长,还有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发力,这些都对稳定就业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同时吸纳了一部分适龄劳动者。一方面,数字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催生的一批新产业、新行业、新模式,从一定层面上提升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槛;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过度追求“体面工作”“金饭碗”“体制内”等传统就业思想使得其无法尽快融入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如何让高校毕业生在数字时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需要着力探讨的问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城镇化和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背景,但户籍制度、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等也给农民工群体带来一定就业困难。随着老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新一代农民工就业观念的转变,高质量就业问题持续困扰着这类群体。在数字时代,灵活就业岗位中有大量农民工,这虽然解决了部分农民工和脱贫人口的就业问题,但就业质量堪忧,工资水平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劳动关系不正规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数字时代持续提升农民和脱贫人口就业质量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随着退役军人就业政策不断更新,相比于传统的安置就业而言,自主择业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这一部分退役军人大多属于青年群体,社会融入、技能培训等都是这部分群体需要面对的问题。数字时代背景下,退役军人就业也许会迎来新的变化,但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意愿转变等传统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历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巨大变化和就业机会的迭代。当前,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创新融合,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涌现出大量新职业、新岗位,创造出新的就业增长点,带动整体就业质量提升。基于我国目前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难、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不匹配等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系统推动高校毕业生群体优先就业、农民工群体体面就业、退役军人群体匹配就业。

  着力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与国家战略有机融合。要将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战略等与我国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有机结合,推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促进重点群体在国家战略带来的“红利”之下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成为青年的主要部分,促进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储备和人才使用。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还能激发其在工作岗位上的潜能, 为国家战略储备高素质、能担当的后备力量。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共同为农民工群体创造了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退役军人走向地方工作岗位提供了战略背景,也对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把握退役军人就业全维度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退役士兵高质量充分就业,更有利于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确保推动高校毕业生优先就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稳定招聘规模,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人员数量,实施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全面推广求职训练营,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提升其就业能力。聚焦提升创业能力、助力企业发展、覆盖创业全生命周期、营造创业氛围等关键点,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重点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更好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持续促进脱贫人口、外来务工人口体面就业。面向农民工等脱贫人口,拓宽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渠道,强化劳务协作、打造劳务品牌,加强大龄农民工服务培训支持力度,促进其就业增收。面向就业困难人员,加强针对性援助帮扶,切实兜牢民生底线。进一步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将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企业职工社保制度,从扩容省份、新增企业、拓宽行业等方面稳妥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要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有力的政策帮扶,建立分级分类的就业援助体系,通过公益性岗位等做好兜底保障,同时强化就业政策与失业保险、生活保障类政策的协同联动,更好提供基本保障。

  精准提高退役士兵群体人岗匹配效率。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就业岗位信息,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利用公众号、微信群、APP等多种手段推送信息,更好地满足退役士兵多元化的就业需求,接收退役士兵的平台企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针对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组织开展退役士兵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推动平台企业对其进行政策和工作岗位宣讲,转变退役军人的陈旧观念,明确平台经济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退役军人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增强退役士兵的就业能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24-SKJJ-C-09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市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周慧(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