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痴呆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据中国老龄协会2021年5月发布的《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507万患有痴呆,预计到2030年将攀升至2220万人,2050年更将多达2898万人。老年痴呆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其防治已刻不容缓。
面向语言障碍的语言治疗。老年痴呆是一种以渐进性脑功能衰退为特征的综合征,常见类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尽管医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就确认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但“老年痴呆就是健忘”的错误观念至今仍十分流行。事实上,老年痴呆的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系统性衰退,除记忆力减退外,语言、理解、计算、情绪控制等各方面能力均受损害。其中,语言能力的衰退尤为典型和突出。
研究显示,老年痴呆的语言障碍是渐进性的,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患病初期,患者语言流畅度下降、词汇量减少,而随着病情加重,理解表达障碍日益明显,到晚期部分患者可能完全失语。语言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不仅承载着个体的思想和情感,更是联结人际关系的纽带。语言障碍会在无形中将患者与外界隔绝,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一项调查发现,超过2/3的痴呆患者将社会隔离归因于自己的语言表达困难。由于难以准确表达想法,患者往往会选择回避社交活动。长此以往,不仅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针对痴呆导致的语言障碍,语言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早期干预手段。对痴呆患者大脑的病理学研究发现,虽然患者的语言能力逐渐衰退,但语言相关的脑区功能并未受到明显破坏。这意味着,通过有效的语言刺激仍可能激活痴呆患者残存的语言神经网络,使其重建语言能力。目前,药物治疗对痴呆引起的语言障碍缓解效果有限,针对性的语言治疗已成为提高痴呆患者语言能力的关键。研究显示,在痴呆早期和中期开展语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语音理解、表达流畅性、词汇量等指标,使其增强语用交流能力,延缓症状恶化。
然而,痴呆本身表现形式复杂、变异性大,不同患者的语言障碍差异显著。因此,语言治疗需要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体来说,应考虑患者的痴呆严重程度、年龄、受教育程度、认知储备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评估其语言功能缺损情况,明确治疗目标,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与强度。同时,还要持续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以人为本的技术赋能。近年来,语音识别与合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语言障碍诊疗开拓了新的模式与路径。技术赋能语言治疗,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临床诊疗成本高、时间长、强度难控、持续性差等不足,实现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和可持续的诊疗流程,是临床语言干预的有力补充。
在痴呆症的筛查诊断环节,语音技术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作为低成本的远程诊疗手段,基于语音技术的痴呆症检测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率,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就医不便等难题,让更多潜在患者获益。这种高效便捷的无创筛查对痴呆症的早期发现意义重大,可以为后续干预提供宝贵的预警信号和时间窗口。比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发的CognoSpeak系统,通过电脑或手机端的智能语音交互程序与患者对话,测试其记忆力和语言流畅度。系统内嵌的机器学习模型适配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利用患者语速变慢、停顿增多、词汇量下降、可理解性下降等语言特征,判断认知障碍迹象。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检测痴呆症的准确率可达90%,与专科测试相当。
在日常语言治疗中,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亦初见成效。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高度仿真的三维模型,可以让患者身临其境地体验日常语言使用场景(如超市购物、旅行问路等),以虚拟对话刺激患者的语言交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这种沉浸式治疗,有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语言使用习惯,从而恢复语言交流能力和认知功能。相关研究表明,定期使用此类技术可以激发痴呆患者交流主动性,提高词汇量、语法复杂度和表达流畅性,对语言障碍治疗效果显著。
近年来,以社交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日臻成熟,使语言治疗有望成为患者居家生活的一部分。在痴呆症患者的居家照护中,照护者常因照料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患者的语言表达和社交需求。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交机器人可提供个性化的持续陪伴,缓解患者交流缺乏和社会参与感缺失之苦。一些具备人脸和语音识别能力的社交机器人,能够主动与患者对话,建立情感联系。此类机器人外观多采用类人化设计,有助于建立患者的信任,提高人机交互的参与感,激发患者的“社交本能”,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际交流,帮助患者维持语言和社交能力。
当前,技术赋能语言治疗的推广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其一,相关技术研发力度有待加强,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数据积累,将前沿技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语言治疗系统,提高治疗效率和针对性。其二,部分研发机构片面强调技术的理念创新而忽视患者和照护人员的实际需求,临床应用较为粗浅零散,导致技术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产业化方案,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导向,针对不同人群和病程制定可行的技术方案,开展系统而深入的临床试验,提高技术的实际效用。其三,现有治疗系统操作易用性有待提升,需要设计更直观、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界面,简化操作流程,改善用户体验,以适应患者认知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其四,目前病患数据多分散于不同医疗机构(如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需要建立标准接口,实现不同系统间病患信息的互联共享。其五,现有语言障碍治疗效果评估标准不统一,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测指标体系。
展望未来,语言治疗系统将在技术上持续创新,朝个性化、情感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人工智能驱动的语音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深度融入语言治疗。通过医、护、研、产的紧密协作,语言治疗的覆盖面将不断扩大,惠及更多患者。此外,还需要加强相关照护技能培训,帮助照护人员掌握语言治疗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为患者营造温馨关爱的语言治疗环境,巩固治疗效果。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应关注每一位痴呆患者作为独特个体的需求,使技术以人为本,成为连接患者与社会的桥梁。只有各界通力合作,技术才可以真正赋能语言治疗、造福患者。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双语认知与发展实验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