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熠熠生辉,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力量。抗战胜利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边。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和根本保证。
【关键词】抗日战争 伟大抗战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论述,强调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指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①,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②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理解抗日战争胜利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性贡献,从历史中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历史转折
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直到1915年因日本提出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未经战争,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家独立主权受到严重破坏,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陷入民族危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历六年“局部抗战”(1931年—1937年)和八年“全国抗战”(1937年—1945年)两个阶段,一共十四年。这十四年,日本占领中国东部大片领土,包括中国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首都第三次被外国军队占领。第一次是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火烧圆明园。第二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第三次就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侵华比近代以来历次外国侵略带给中国的损失和痛苦都大。但是,这一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挺住了,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于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终,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抗日战争,中国废除《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宣布取消治外法权。在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熠熠生辉,全体中国人民挺直脊梁、奋起抗争,勠力同心、以弱胜强,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提出、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重要基础
抗日战争中,提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极为困难的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权的国民党政府坚持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侵略者一味妥协退让。随着日本侵略深入,国民党政府先后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又签订《何梅协定》《秦土协定》。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使上海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1933年的《塘沽协定》,承认日军占领热河;1935年的《何梅协定》,日本要求中国军队退出河北省,允许日军进入长城一线以及山海关。随后的《秦土协定》,是察哈尔省长秦德纯与日军土肥原贤二签订的,中国军队撤出察北地区,承认日本在蒙古地区的活动。所谓协定,就是一次又一次承认日本军队占领中国领土。国民党政府的一再退让,使日军越过长城进入丰台一线。
日本侵略中国就是要灭亡中国。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早已超过阶级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首先转变战略方向,改变土地革命期间的国共对立政策。那时候,国民党政府还在对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一次又一次“围剿”,红军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反“围剿”。如何动员社会各政党、各社团、各军队、各民族、各社会贤达掀起抗日热潮,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是十分繁难艰苦的工作。
1933年,在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同志分别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身份提出:在停止进攻红军、给民众以自由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之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抗日协定的宣言。这就体现了枪口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1934年,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委会的名义,通过争取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等人签名同意,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提出“全体陆海空军总动员对日作战;全体人民总动员;全体人民总武装;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及卖国贼财产以解决抗日经费;成立工农兵学商代表选举出来的全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联合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敌人作为友军,与一切善意保持中立的国家建立友谊关系。”③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的主张,第一次出现在这样一份公开文件中。
1935年8月,在红军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共中央发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同年12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作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努力争取一切力量参加到统一战线中,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应当是下层的,而且应当是包括上层的,反对关门主义。会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动摇。他们一方面不喜欢帝国主义,一方面又害怕革命的彻底性。在中国面临变成殖民地的危险的时局下,这个阶级有起变化的可能性,其一部分(左翼)有参加斗争的可能,其另一部分则有由动摇而采取中立态度的可能。这一分析,是对阶级关系的重大调整。这一调整,建立了“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的理论基础。这次会议后,党的理论政策基本完成从国内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转变,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正确战略判断。
1935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公开喊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1936年,党中央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作为中心口号,不仅统一了全党思想,而且在全国大力推行。1936年1月到12月,党中央,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等,都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
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等特别致函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宋哲元、陈果夫、陈立夫、邵力子、王钧、朱绍良、宋庆龄、蔡元培、胡宗南、陈诚、冯玉祥、汤恩伯、王以哲等各党各界各军领袖人物,鞠诚劝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表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表达红军愿意开赴抗日前线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这些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形成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实际转变。
1936年,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后,国共之间直接谈判才有了可能,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随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公开谈话。这就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政治基础和国家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勠力同心,付出巨大牺牲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谱写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篇章。”④中国共产党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
1937年11月,日军攻占太原后,党中央指示八路军各部撤出正面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后,华北、山东抗日根据地陆续开辟,江苏、安徽、浙江以至广东、海南各地也陆续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共同抗敌,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根据1937年8月党中央通过并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各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建设,陆续颁布施政纲领。1941年5月,经中共边区中央局提出,由毛泽东同志改写、修订,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发表。这个施政纲领,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及中央有关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指示制定的,其更全面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团结、进步”的基本方针和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方针,举凡军事政策、与边区内社会各阶级各党派政策、与边区外友党友军团结政策、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政策、三三制政策、人权保障政策、司法政策、廉政政策、农业政策、土地政策、工商政策、劳资政策、税收政策、文化政策、卫生政策、男女平等政策、民族平等政策、华侨政策、游民政策、俘虏政策、对待外国人政策等,都一一作了明确规定。所有这些规定,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要求。例如,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地主少收租、农民少交租;工人实行10小时工作制,让工商业者有钱赚。这些政策都是重要的社会政策调整,与土地革命时期有所不同。通过这些调整,实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开展共同抗日。
中国共产党为了动员全国各阶层民意,集中力量抗战,还专门就蒙古族、回族发表文件,专门就长江流域哥老会群众发表文件,要求采取适当政策,动员国内各民族、各社会阶层民众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起来抗战,照顾他们的合理需求,等等。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所提倡、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真正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我们党在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动员了人民群众,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在根据地的农村地区,组织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儿童团。18岁—35岁的青壮年男子组成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积极配合八路军对日军作战。根据地各个阶级阶层的人民都组织了起来,真正形成了军民齐心,陷日寇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抗日战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希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军事力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在全国大后方的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军的渡江作战,离开老百姓的支持,是不能成功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历史证明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中国共产党指引的方向,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是始终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个胜利,为新中国建立,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前提。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了,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由此形成历史前进的巨大推动力。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方向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边。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和根本保证。
【注释】
①②《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3日。
③《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④习近平:《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人民日报》,202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