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于智慧)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成立65周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10周年之际,10月26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举办“共筑思政大格局 贯通育人新路径——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祁明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海泉主持。

“共筑思政大格局 贯通育人新路径——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祁明表示,未来要以提高思政课质量为主线,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政教育体系:一是坚持理论武装先行,构建分层递进的党的创新理论课程体系;二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马学科引领辐射其他学科的积极作用;三是深化“开门办思政”,完善实践育人与资源整合的协同体系。共同探索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祁明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高德毅,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闵辉,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等专家学者作交流发言。
共同探索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主旨发言第一阶段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国辉主持。
高德毅介绍了案例教学的核心要义,阐释了案例教学法通过验证、认证、启发深思和开放导向四个进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他提出,未来努力的方向要将高校思政课程与日常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体系助力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闵辉首先从使命之新、格局之新、技术之新、需求之新阐释了新时代思政课面临新的使命、格局、技术和需求,着重从学段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一体化、场域一体化、统筹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等六个维度阐释了内涵,最后从课程体系、大思政课善用之、课程评价三个方面阐释了一体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薛峰基于SWOT分析介绍了革命纪念馆有着红色资源丰富性、现场体验感、信息权威性、实践教学互补性的优势,在距离与时间成本、内容适配性不足、讲解方式单一化方面存在着不足。同时,他提出一系列将革命纪念馆打造成大思政优质课堂的举措,他强调打造系列品牌系统,使整体性的功能不断提升,通过品牌引领让资源不断转化,让革命纪念场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服务工作。
为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思政课协同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主旨发言第二阶段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诚洁主持。
王治东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机制”为主题,详细阐述了政府主推、高校主导、中小学主动的协同模式。她提出,一体化建设不仅需要内容上的深度融合,更依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她分享了东华大学在松江区及浙江宁海等地的实践探索,强调了县域层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环向联通”的三向同构格局,为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思政课协同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从思政课教学的转化逻辑出发,强调了从课程到教学、从知识到价值认同、从价值引领到人格品格培养的逐步深化过程。他认为,思政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塑造与人格培养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实践体验与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判断与政治行动力,真正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围绕“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这一主题,进一步厘清了思政课课程目标。他提出,思政课的目标应聚焦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为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他进一步提出了分学段设定目标、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提炼核心素养等具体建议,为思政课课程目标的科学设置与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指导。
主旨发言专家学者合集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会议闭幕式由刘诚洁主持。刘海泉作总结发言时表示,此次研讨会成果丰硕,专家学者与教育工作者从多维度展开探讨,不仅为“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了新动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海泉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