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刘越)11月12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市东城区委共同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五五’时期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科技自立自强等领域展开研讨,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共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表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他回顾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今年以来在理论研究阐释、咨政建言和主题宣传宣讲方面取得的成绩,期待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必须牢牢坚守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认为,高质量发展有着明确的内涵界定,既强调经济增长,更关注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多维、同步发展;在实践中,同样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要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从体现新发展理念出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表示,立足现有的发展阶段特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径。“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十五五’期间必须保持合理增速,同时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深度变革。”刘守英分析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包括革命性的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四个方面,四者缺一不可,只有让技术突破通过要素组合转化为系统全面的产业革命,才能转化为对生产力的革新,真正激活新质生产力。
社会发展离不开民生问题,“十五五”规划建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突出位置,本质上是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邓纯东表示,此次规划建议围绕民生保障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其中,人民至上明确工作定位,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本身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他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主导责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提升和改善民生,与收入分配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翼直言,当前我国消费不振的核心在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待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亟须提高。他表示,共同富裕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不是简单的同步富裕或同时富裕,而是在收入普遍增长中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的过程,这一结构性改革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实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十五五”时期的战略支撑,更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示范和引领效应。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以北京为例,建议应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基地、培育未来产业引领地、打造开放创新核心枢纽,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走深走实。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范文仲表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知识积累,而制度环境决定创新能力。“从模仿创新转向原创创新,是‘十五五’科技发展的关键转型。”他建议,应通过培育自由开放的科学文化环境、加大基础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联动、完善法律制度与金融服务等举措,为科技发展提供良好保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