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班晓悦)11月7—9日,以“数智时代与文明共生”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表示,北京论坛承载着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学术繁荣、激发知识创新的重要使命。北京大学将持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动科技与人文的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提出,北京论坛自2004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宗旨,构建起跨地域、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学术共同体。当下,面对数智浪潮带来的深刻影响,大学应主动承担文明传承和创新的使命,以开放办学开创文明交融新格局,以技术赋能搭建文明互鉴新平台,以智慧育人肩负文明共生新使命。希望本届论坛继续发挥好桥梁作用,共同推动落实四大全球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介绍了北京在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他表示,本届论坛聚焦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的人类社会变革和文明互动,研讨如何以数智创新谋发展、以文明交融聚人心,意义深远。未来,北京市将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深化教育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继续支持北京论坛汇聚全球智慧,为文明创新演进贡献北京智慧。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青森在致辞中强调了文明交流互鉴与教育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与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未来将通过推动教育创新激活青春力量、以开放合作凝聚全球共识、以数字文明滋养人文精神。教育部将持续支持高校利用北京论坛等平台拓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来自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近400位学者共话数智热潮,呈现了一场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盛会。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认为,身处生物智能、文化智能、人工智能与个人智能相互交织的环境中,人类仍应该依赖自身,葆有孩童般的好奇心,积累终身智慧,将四大智能有机融合,共同构建平衡且富有人文关怀的未来。韩国外交部前部长朴振表示,面对AI对全球各领域的重塑,竞争催生创新,但合作方可持续。韩中及各国应深化科技合作,以人文为导向共塑负责任的数字未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校长施迈克在演讲中警示数据滥用的风险,强调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价值判断与伦理责任,并呼吁建立以人为本的监管框架,推动线下人文交流来激发技术无法复制的创造力。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认为,大学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AI的人类主导性并确保技术发展为人类福祉服务。他呼吁建立全球大学联盟,共同引导AI向增强人类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程乐松认为,智能时代面临与技术反向价值对齐的挑战,人类更应坚守人之为人的尊严与有限性,拥抱真实生活、保持反思批判,通过文明共识划定技术边界,实现技术人文共生。
北京论坛是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第二十二届北京论坛共设置13场分论坛、两场专题论坛和两场海外论坛,旨在深入探讨数智技术如何赋能全球治理、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共生,视域广泛,紧密回应时代关切,为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共同进步持续作出北京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