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 吹响“胜利的号角”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胜利的号角”是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标志性景观,其进口窄、出口宽的构造能实现以三分力发十分声的扩音效果。观察科研活动“生产—输出”全链条,我们会发现当前的体系呈现出与“胜利的号角”相倒置的形态:科研生产“进口端”(成果生产的环节)供给充沛,而“出口端”(成果把关、优化与传播环节,以学术期刊和图书为核心)却通道狭窄,形成“倒置的冲锋号”现象。这种结构或将形成科研成果输出的“堵点”,制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从“数量积累”向“质量跃升”转型,一些优质成果难以获得高效传播。我们需疏通高质量成果输出通道,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征途中再次吹响“胜利的号角”。
  科研生产体系包含“成果生产—成果把关、优化与传播”的完整闭环,进口端与出口端共同影响着成果的最终质量。得益于多年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与学术界共同努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生产进口端已形成“全要素保障”的优势格局,为科研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与进口端“豪华配置”形成对比的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核心载体的学术期刊,“运行配置”不高。在资源投入上,不少期刊办刊经费紧张。在人才队伍上,期刊编辑力量亟待加强:一方面,学术报刊编辑单位普遍人手紧缺,却承担海量稿件的审稿、校对以及发行、编务等工作;另一方面,编辑队伍学科背景“跨度大、不精准”,许多综合期刊未能按学科配齐专职编辑,一个学科的编辑常需负责多个学科稿件的审理,稿件把关“勉为其难”。更值得关注的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通道难言通畅,职称评审名额控制较紧,编辑的积极性难免受挫。在期刊学术引领功能的发挥上,许多编辑受编校压力的影响,长期“低头拉车”,很少“抬头看路”,较难发挥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引领作用。
  “高配置”进口端产出大量科研成果,形成庞大的传播渠道需求,一旦遭遇“低配置”出口端的狭窄通道,就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一方面,低质量期刊论文经常出现。这固然和生产端有直接关系,但作为出口端的期刊也有责任。另一方面,不少优质成果“阻塞滞留”。许多具有原创性、前沿性的高质量论文,因期刊版面有限、审稿周期过长、传播渠道单一,很难快速发表并获关注;部分优秀论文甚至因编辑未识别学术价值被退稿,或在漫长编校流程中错失传播良机,导致科研创新成果被埋没。这种低质论文挤出优质成果的现象,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
  要破解哲学社会科学的上述“倒置冲锋号”困境,需要建设三大学术共同体,即“配置兼容”的科研生产共同体、“遵循初心”的科研评价共同体以及“协同发展”的学术期刊共同体。三大学术共同体共同驱动进口端与出口端的资源匹配、评价导向的本质回归、期刊体系的协同发展,构建“资源适配、评价科学、高质量输出”的科研生产新机制。
  一是建设“配置兼容”的科研生产共同体,实现资源配置平衡。“兼容”的核心是让科研生产进口端与出口端在资源投入和功能定位上相互适配。为此,期刊阵地建设应纳入科研资源配置整体框架中,在资金扶持、人才培育、功能引导等维度补齐出口端短板,让期刊成为科研成果“提质增效”的放大器。
  加大期刊建设经费投入、建立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是必要基础,而强化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更为关键。期刊编辑是科研成果“第一道把关人”,其专业能力直接决定期刊成果的政治站位、学术质量与传播效果。在资源保障与人才支撑基础上,还需引导期刊主动承担学术引领责任,实现从“成果刊发平台”向“学术引领载体”的功能转型。
  二是建设“遵循初心”的科研评价共同体,回归创新价值的本质导向。科研评价是指挥棒,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行为选择。当前,部分科研机构仍存在“唯论文”现象。期刊论文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低质量论文如果发表在较好的刊物,也被作为同等的成果依据,就会影响评价指标公信力。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多维评价指标很重要,但期刊高质量建设同样关键,做强期刊把关能力,可能是目前切实可行的选择之一。期刊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标准、严格的审稿机制、优质的编辑能力,刊发的论文真正代表科研创新的最新水平,论文指标才能成为可靠的评价依据。由此,建设“遵循初心”的科研评价共同体,高质量的期刊建设是重要支撑,让期刊成为“优质论文的孵化器”,将有助于科研评价体系回归创新导向。
  三是建设“协同发展”的学术期刊共同体,构建良性互动的学术期刊发展生态。学术期刊并非孤立地发展,而是与学术评价体系、期刊转载平台紧密相连的共同体。从转载刊物从业者的角度看,当前期刊发展与转载平台需加强协调。转载平台与原发刊缺乏沟通机制,不利于重大优质原创成果脱颖而出。转载平台是优质科研成果“二次传播者”,核心价值是发现并推广原发刊的优秀成果;原发刊是科研成果“第一诞生地”,编辑对成果原创性、学术价值有最直接认知,两者有效互动是确保转载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此,要强化转载平台与原发刊的双向互动,构建长效沟通机制。一方面,转载平台应积极与原发刊建立沟通机制,明确转载标准、优化转载流程,避免“盲目转载”。另一方面,鼓励原发刊向转载平台推荐优质成果,帮助转载平台更好地识别价值。可探索建立“原发刊推荐—转载平台审核”的转载机制,对原发刊以期刊名义客观公正推荐的优秀论文,转载平台应重点关注、及时审核,同时将转载情况反馈至原发刊,形成“推荐—转载—反馈”的闭环。
  总之,疏导传播渠道,打通狭窄瓶颈,才能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高质量生产和传播提供保障。三大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并非各自为战的解决方案。只有进口端与出口端更加适配、评价体系更加优化、不同类型的传播矩阵协同发展,科研共同体方能合力吹响嘹亮的“胜利的号角”,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添砖加瓦。
  (作者系《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副编审)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