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支点”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进一步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的学术期刊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它们不仅是知识成果的传播平台,更是引领学术创新、支撑国家治理的战略支点。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学术建构的效能,如何以体系化的知识生产回应时代之问,是摆在所有学术期刊面前的核心课题。
  坚持正确导向  筑牢意识形态根基
  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领作用。期刊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将意识形态建设贯穿办刊全过程,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术期刊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定力,确保学术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期刊应当建立健全内容审读机制,将选题策划、稿件评审、编辑校对等环节纳入意识形态管理体系。具体而言,要在选题策划阶段就把好政治关,确保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在稿件评审环节加强政治审核,对涉及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重点把关。通过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动态研判,及时掌握学术领域的新动向、新问题,确保学术传播的正确方向,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可靠保障。
  学术期刊要自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新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系统规划选题方向。要重点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组织高质量研究成果,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培育标志成果  夯实理论创新基础
  学术期刊在推动标志性成果产出方面负有重要使命。期刊应当着力培育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打造学术精品,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跟踪研究多、原创研究少”的现象,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必须主动引导学术研究方向,推动产生更多具有原创性的标志成果。
  期刊需要围绕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设置重点栏目和专题。要重点关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和应用研究中的创新成果,通过有组织的科研策划,推动重大创新成果的产生。对于具有重要理论突破的优质论文,可以建立“快速发表通道”,简化审稿流程,缩短发表周期,提升知识传播效率。
  期刊应当引导重大原创成果优先在国内平台发表,逐步改变过度依赖国外评价体系的现状。要破除“唯SCI”倾向,建立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标准。通过提升国内期刊的学术品质,增强对优秀稿件的吸引力,确保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成果首先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增强我国学术话语权。
  加强代际传承  激发青年学术力量
  学术期刊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期刊应当充分发挥人才培育功能,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储备充足的学术力量,确保学术传承与创新的连续性。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是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下,许多青年学者面临着发表难、成长慢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学术发展。
  期刊需要建立完善的青年学者扶持机制,通过设立青年专栏、举办学术活动等方式,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平台。可以开设“青年学者论坛”“学术新锐”等特色栏目,专门刊发青年学者的优秀成果;定期组织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写作培训等活动,帮助青年学者提升研究能力;建立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的交流机制,促进学术传承。坚持“以文取稿”原则,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帮助青年学者突破发展瓶颈,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注入新生力量。
  期刊和期刊评价体系应当共同推动评价机制改革,破除“唯资历”倾向。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改变单纯以作者身份和刊物级别论质量的做法,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要完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建立审稿意见反馈机制,帮助青年学者提升研究水平;设立诸如“优秀青年论文奖”等激励机制,鼓励青年学者勇于创新。同时,还要关注青年学者的成长需求,在论文修改、学术规范、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学术骨干。
  拓展传播渠道  增强学术影响力
  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领域具有关键作用。期刊应当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扩大优质学术内容的覆盖面,提升中国学术的社会影响力与国际能见度。在数字化时代,学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学术期刊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体系。
  期刊需要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形成多元立体的传播格局。要加快推进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的网站和移动端平台;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学术社区等新型传播渠道,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探索视频、音频等新型内容形态,如制作论文解读视频、学者访谈、作者手记等多媒体内容,增强学术内容的可读性和传播力。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增强学术成果的传播效果。
  期刊应当加强传播能力建设,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传播效能。要建立专业的传播团队,负责期刊的品牌建设和内容推广;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和传播效果;建立与媒体、智库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机制,拓展学术成果的应用渠道。注重与学术界、社会的互动交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学术成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增强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同度。
  促进中外交流  提升国际话语权
  学术期刊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期刊应当积极搭建对话平台,促进中外学术互鉴,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强。学术期刊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期刊需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网络。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期刊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出版、学术交流等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参与国际学术规则的制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编委或审稿人,提升期刊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学术成果,推动中国学术走近世界学术舞台中央。
  期刊应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善用国际出版资源。要建立多语种出版平台,突破语言障碍;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合作,借助其渠道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书展、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活动,提升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全球学术格局重构。
  总体而言,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学术期刊需要系统推进、多方协同。学术期刊应当立足中国实践,面向世界学术前沿。要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升学术质量为核心,以推动创新发展为动力,不断完善办刊机制,提升办刊水平。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中国学术期刊必将为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学海》主编、研究员)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