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学术界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实践走在理论前面,亟须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提炼与升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此时代背景下,作为知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载体的学术期刊,是深度介入知识生产全过程的能动主体,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沿阵地与核心力量,是知识生产、传播、评价和交流的关键枢纽,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策源地”“导航仪”“守门人”和“桥梁纽带”角色。
  学术期刊肩负的核心使命
  第一,价值引领的使命:坚守中国立场,把准学术航向。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是主体性,其灵魂是价值立场。学术期刊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融会贯通于办刊全过程。学术期刊要通过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稿件遴选等环节,自觉引导学术界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深刻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确保学术研究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与人民需要。这种价值引领,是确保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迷失方向、不失本色的根本保证。
  第二,知识创新的使命:设置学术议程,催生原创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学术期刊应主动设置议题,引领学术潮流,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和“催化剂”。一是强化问题意识,聚焦“真问题”。要引导作者从国家迫切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将学术目光聚焦于中国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场域。二是鼓励范式突破,倡导交叉融合。期刊要勇于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为那些可能暂时不被传统学科范式认可但极具原创潜力的思想提供发表的园地。要鼓励方法论创新,推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人文思辨与科学实证的深度融合。三是激发思想争鸣,营造创新生态。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期刊要敢于组织学术争鸣,在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深化认识、凝聚共识,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第三,话语构建的使命: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中国学术话语。话语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没有自主的话语,自主知识体系便无从依附。学术期刊是学术话语生产、传播和规范化的核心平台,承担着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重任。一是提炼标识性概念。要善于从中国实践中提炼出如“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质生产力”“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具有丰富内涵和解释力的标识性概念,并通过持续的学术讨论,使其内涵不断丰富、逻辑日益严谨,最终成为国际学术界通用的学术词汇。二是推动话语风格转变。要倡导清新、朴实、有力的文风,鼓励学者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避免生搬硬套西方的术语和表达方式,避免出现“话语平移”现象。期刊自身在编校、审稿中,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学术话语的表达。三是建设自主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期刊的评价标准就是学术话语的指挥棒。建立以创新价值、学术贡献、社会效益为核心的中文期刊评价标准,引导学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四,交流平台的使命:融通中外学术,促进文明互鉴。学术期刊应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桥头堡”和文明互鉴的“使者”。一是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通过创办高水平期刊,主动将代表中国学术水平的最新成果推向世界,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二是引介世界优秀成果“走进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选择、有鉴别地引介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成果,并组织学者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滋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有益养分。三是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期刊可以依托自身影响力,主办或合办国际学术论坛,为中外学者提供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在对话中增进理解,在交流中寻求共识。
  学术期刊履行使命的实践担当
  履行使命,关键在于担当与落实。学术期刊需从以下方面着力。
  从“被动收稿”到“主动策划”,强化主编与编辑部的能动性。要密切跟踪国家战略与学术动态,定期组织专家研讨会,凝练重大选题,推出系列专题专栏,集中展示某一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实现对学术研究的主动引领。
  构建“专家—期刊—作者”共同体,创新知识生产模式。打破期刊与作者之间简单的“投稿—审稿—发表”线性关系。通过组建高水平的编委会、建立稳定的作者和评审专家库,打造一个开放、互动、共生的学术共同体。
  推动媒体融合,拓展知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建设功能完善的网站和移动端平台,实现论文的优先出版、开放获取。利用新媒体手段,将厚重的学术内容以更轻盈的方式传播给学界乃至社会公众,提升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培育卓越人才,建设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要注重编辑队伍的专业化、学者化建设,鼓励编辑人员深耕专业领域,开展学术研究,成为既有广阔学术视野又精通出版业务的“学者型编辑”。同时,要培养编辑的家国情怀、战略眼光与职业荣誉感,使其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参与者与积极推动者。
  (作者系《浙江学刊》总编辑、研究员)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