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术期刊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同频共振”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历程,每个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当今中国经过数十年的砥砺前行,屹立于新的历史方位,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对学术界来说,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并非一时兴起,其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时所需、势所至、理所归”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必然。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破解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理论供给不足、话语权缺失困境的迫切要求,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学理支撑的必然选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学术界的重大使命。这一体系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在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能够深刻反映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经验,并能为人类知识宝库贡献中国智慧的概念、理论、方法和话语系统。在这一体系构建的复杂系统工程中,学术期刊作为知识生产、评价、传播和积累的关键枢纽,其角色定位应从“后勤保障”转向“开路先锋”,以能动的参与者、建构者和引领者实现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同频共振”。所谓“同频”,意指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国家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所谓“共振”,则意指学术期刊通过其核心功能的创造性发挥,能够激发学术创新活力,放大知识建构效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其中,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使命担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策划学术问题,激活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始于对中国自身独特而深刻的“真问题”“大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学术期刊凭借其敏锐的学术嗅觉和前瞻视野,通过主动策划,能够有效引导学术界将研究目光聚焦于关乎国家命运与民族复兴的核心议题。首先,学术期刊策划能强化“问题意识”的中国导向。学术期刊可以通过设立专题专栏、组织学术笔谈、发布重点选题指南等方式,主动设置议题。例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进行深度策划,鼓励学者从中国实际出发,提炼出具有原创性的研究问题,从而将学术研究的焦点从“讲坛哲学”转向“论坛哲学”,从“听着说”转向“接着说”,从“跟着说”转向“自己说”,从“解释西方”转向“阐释中国”。其次,学术期刊策划能推动跨学科的问题聚焦。中国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非单一学科所能涵盖。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打破学科壁垒,策划跨学科、超学科的专题研究,汇聚不同学科的智慧,从多维度、多层次对同一重大问题进行立体化、全景式的探讨。
  第二,规范学术研究,夯实自主知识体系的质量基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命力在于其科学性与严谨性。一个缺乏严格学术规范的知识体系是难以立足和传播的。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公开发表前的“守门人”,在建立和维护学术规范、提升研究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制定和执行规范的平台。从匿名审稿制度、引文规范、数据真实性核查到学术伦理审查,期刊建立了一整套确保研究过程可信、研究成果可靠的质量控制机制。这套机制不仅可以筛选出高质量的论文,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研究者的学术习惯和共同价值观,使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学术界共识。另一方面,学术期刊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可以引导学术界反思唯SSCI、唯影响因子的倾向,探索建立更加注重成果的原创性、思想深度以及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质贡献的评价标准。通过优先发表那些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具有理论突破和价值引领的研究,学术期刊实际上是在参与塑造符合中国国情、服务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新范式、新标准。
  第三,凝练标识性范畴,构筑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内核。自主知识体系的成熟标志,在于形成一系列能够准确、深刻概括中国实践的核心概念、范畴和理论命题。这些概念范畴是知识体系的“骨架”和“基因”。学术期刊作为思想碰撞和理论升华的载体,在凝练学术范畴过程中扮演着“催化器”的角色。学术期刊通过集中刊发某一领域的集束研究成果,促进学术共同体的集中讨论与思想交锋。针对某一新兴或关键概念,如“韧性治理”“内卷”“元宇宙”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发表观点,进行商榷、批判、争论与反思。在这一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得以澄清,外延得以界定。期刊通过组织笔谈、专题讨论、圆桌会议等形式,可以加速这一凝练过程,使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肤浅的认识走向深化。更重要的是,学术期刊是标识和传播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关键载体。对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源自中国政治实践又具有深刻学术内涵的范畴,学术期刊通过持续、深入的学理化阐释,使其从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从国内话语走向国际话语。学术期刊组织学者对这些范畴进行历史溯源、理论阐发、国际比较和实证研究,赋予其丰富的学术意蕴,使其成为国际学术界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无法绕过的核心概念。
  第四,凝聚专家队伍,打造自主知识体系的人才梯队。任何知识体系的构建,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一支心怀“国之大者”、学贯中西、富有创造力的学者队伍。学术期刊是发现、培养、凝聚这支队伍的重要平台。首先,学术期刊是发现和培育学术新秀的“伯乐”。通过公正的审稿制度,期刊能够识别出具有创新潜质的年轻学者,为他们提供展示亮相的机会,增强其学术自信。许多知名学者的成长之路,都始于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早期代表作。学术期刊有意识地扶持新生力量,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其次,学术期刊是凝聚跨学科学者共同体的“纽带”。围绕期刊形成的作者群、审稿人群体和读者群,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无形的学术共同体。期刊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工作坊、专题研究等项目,将分散在不同机构、不同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聚集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进行协同攻关。这种以学术期刊为平台形成的“学术朋友圈”,打破了单位和地域的限制,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合力,是产出体系化、标志性成果的重要保障。最终,一支围绕高水平期刊形成的、具有共同学术理想和使命感的专家队伍,将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最可靠、最核心的力量。学术期刊通过凝聚这支队伍,实现了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整合。
  第五,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校准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航向。一是引领研究范式的创新。学术期刊可以鼓励和推广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中国社会独特性的研究方法,如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诠释学方法、适用于超大规模社会的复杂系统研究方法以及融合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兴研究范式。通过发表范式创新的典范之作,学术期刊可以引导学术界突破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探索更有效的知识生产路径。二是引领价值导向的回归。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体现家国情怀。学术期刊应旗帜鲜明地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风,鼓励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务实研究,推动学术研究从“书斋里的学问”转向“经世致用的智慧”,确保知识创新的成果能够惠及国家和人民。三是引领中外学术的对话。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开放的,而非排他的。学术期刊应搭建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对话平台,一方面,组织力量将国内一流成果精准地翻译推介出去,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国际前沿理论的批判性借鉴和对话性研究,在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国理论的独特价值与普遍意义,引导学术研究在扎根中国的同时,走向世界。
  面向未来,中国学术期刊应进一步增强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深度“同频”与强力“共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属于学术期刊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阅江学刊》主编、教授)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