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和论文是赋能学科建设、引领学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术话语构建的重要支撑。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一批能够体现中国立场、彰显中国精神、阐释中国实践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但我国人文社科期刊仍存在理论原创性不足、过度追求研究方法复杂性、语言可读性较低、青年学者成果彰显不足等问题。推动学术发表革新,既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举措,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
学术期刊发表的现实困境
原创理论供给不足,本土阐释能力有待提升。在人文社科领域,各国政治制度、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存在显著差异,建立在西方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范式,未必适用于解读中国道路、阐释中国经验。若缺乏理论自觉和批判意识,简单采取“西方理论+中国数据”的研究模式,将制约中国学术的自主创新和理论贡献。
过度追求研究方法复杂性,对重大现实问题回应不足。随着人文社科“数学之风”的兴起,很多论文刻意追求数学模型,把模型方法的难度和复杂度作为衡量文章水平的重要标尺。需要明确,方法与问题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方法的选择应以问题为导向,以解释力为标准,追求“恰到好处”的方法创新。使用过于复杂和繁琐的研究方法有时不但无助于提升文章质量,而且会适得其反。
语言可读性较低,研究价值彰显不够。人文社科论文不仅要面向专业同行,也要为政府管理人员制定政策以及社会公众理解复杂问题提供切实参考。因此,一篇学术论文不仅要重视整体框架的专业性,也要考虑文章的传播影响力,提高可读性。当前,大量学术文章只有少部分专业同行能够读懂,大大制约了学术研究的影响力。
青年人才成果彰显不足,制约创新活力的激发。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其思维活跃、敢于突破的特质是颠覆性创新的重要源泉。部分学术期刊因对青年教师与硕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存在顾虑,在审稿过程中无形中抬高其发表门槛。这不仅制约了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发展,也使学术研究错失了源于年轻群体的新鲜思想与活力,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
改造学术发表
支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明确目标读者定位,扩大学术论文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人文社科研究应多聚焦现实议题,其读者群体应超越学术界,广泛覆盖公众领域,文章定位应兼顾学术界与非专业读者。因此,在文章撰写过程中,应力求深入浅出地阐释模型方法等专业工具,同时运用清晰的语言,详细阐明研究目的、政策建议及其可行性。在问题导向型研究中,模型方法是学者探究问题的有力工具,应服务于研究对象。可以借鉴一些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做法,在正文部分清晰地呈现核心问题、研究思路、关键结论及其意义,而将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法、实验过程等技术性内容置于附录或在线补充材料中。这种结构安排能够显著提升正文的可读性,有效促进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深度融合,使研究成果能更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政策制定的需求。
回应重大现实问题,从“方法驱动”转向“问题驱动”。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问题意识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所在,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动力。学术期刊要成为问题导向的引领者,而非方法导向的守旧者,应鼓励研究者走出“象牙塔”,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案例追踪等方式,沉浸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场景中去。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生态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一是要精准识别真问题。期刊编辑团队应敏锐洞察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关切。二是要推动研究走向深入和理论建设。期刊应积极引导学者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理论逻辑与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术枢纽作用。
提升语言表达活力,增强文章可读性。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具有文化自信的话语表达。人文社科的文章虽然其研究和证明的过程可能是复杂的,但其解释的规律在逻辑上应该是清晰和易懂的。学者应时刻心怀读者,思考如何让更多读者走进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它应有清晰的“剧情”推进:“问题”是故事的悬念,“文献”是故事的背景,“方法与论证”是解开悬念的过程,“结论”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用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串联起所有材料,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步步深入,最终获得“原来如此”的阅读体验。学术期刊应当主动适应传播格局变化,推动学术话语创新。鼓励学者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要注重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衔接,增强学术成果的可读性、可用性、可传播性。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扩大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半径和社会影响。
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注入学术创新活力。自主知识体系的成长需要代际传承。期刊平台要成为青年学者思想创新与理论生长的“孵化器”。培育青年就是培育未来。因此,学术期刊应积极探索机制创新,更主动地识别、支持并传播青年学者的优秀成果,让青年科研力量加速成长为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设“青年学者专栏”,面向硕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群体征稿。鼓励青年学者关注重大现实议题、探索创新性研究路径,对其在理论、方法或视角上的新颖尝试给予更多包容与支持,为学科注入源头活水。二是策划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或开设“跨国比较研究”专栏,聚焦不同国家/地区理论模型背后的制度背景与适用性条件。引导青年学者在辨析理论假设情境差异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普适性与本土适应性的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国际化学术视野,从而滋养更多热爱并深耕科研的青年才俊。
改造我们的学术发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者、期刊、评价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学术发表改革,推动学术创新突破,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让中国理论从中国实践中生长,在中国经验中成熟,并以中国智慧贡献于世界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力量。
(作者系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