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行动坐标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方向,为新时代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今,知识生产早已不是精英学者的专属领地,而成为多元主体联动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载体,必须认识到自身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使命和责任,并转化为积极行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既是知识的起点与根本动力,也是检验真理与实现价值的唯一标准。知识受具体社会条件与关系的制约,具有社会属性,知识体系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是静止、僵化的,而是动态建构的。“知识之树”的譬喻阐明了知识的总体性,表明知识是有根基的,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土壤中生长的。而扎根于现实的实践,则为“树”的繁盛提供动力。“行动者网络理论”将行动者范畴由人扩展到参与知识生产的实体,认为在多样化行动者网络中,知识生产、技术革新、社会秩序形成,都依赖于网络中行动者间的协商互动。正如上述理论所表明的,学术期刊不仅是知识传播渠道,还是具有能动性的网络节点,应以积极姿态和切实行动参与到知识生产与传播过程。面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任务,学术期刊和期刊人应该提高站位、找准定位、锚定方位,在办刊实践中把握行动坐标,砥砺前行。
  学术期刊应当把握的第一个行动轴是知识生产。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知识生产环节,其核心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广大研究者将目光从西方理论的迷宫移向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现场产生出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概念、方案与智慧。一段时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对西方理论的盲目跟随,对中国本土实践问题挖掘不足的现象。其作为当前学术网络中行动者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整个学术界合力解决。这就要求行动者具有敏锐洞察力、清晰表述力和强大凝聚力,学术期刊应如此。在知识生产的轴向上,由于学术期刊具有成果的遴选与认证功能,其关注的问题将成为学术研究风向标,因而应主动通过议程设置、选题策划,捕捉重大现实问题、强国建设与社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党和人民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征集、发布重点选题方向,组织专题笔谈等方式,引导学术界针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独立思考,发表真知灼见。
  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通过激活传统资源的现代生命力、回应现实问题的实践需求,将推动知识生产从模仿转向创新,形成本土化与时代化的知识体系。学术期刊在选文环节应旗帜鲜明地倡导这一方法论,鼓励以中国视角、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对话。此外,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意味着知识生产中要坚持系统观、整体观,这要求打破学科壁垒。综合性学术期刊可发挥多学科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不同学科学者围绕同一问题展开对话、争鸣,也可以整合资源,组建跨学科团队共同探索,推动问题共商、方法互鉴、话语互渗,营造协同的学术生态。
  学术期刊应当把握的第二个行动轴是知识传播。在此轴向上,学术期刊应继续沿着数字化和国际化的方向推进。一方面,虽然数字化转型已提出多年,但不少期刊仍未走出舒适圈,其审稿流程、传播方式等虽然留下了技术改造的痕迹,但发展思维并未与技术迭代同步耦合。数智技术正向学术出版领域持续渗透,学术期刊应主动拥抱科技创新,探索出版新形态,利用多模态技术提升传播效能,向建设知识共享与服务平台的目标迈进。数智技术提供了智能检索、数据挖掘、知识建模等工具,使构建智能化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有助于提升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精细度和效率。学术期刊应加强与高科技产业的联动,以开放心态推动合作共赢,协同构建全新的知识传播形态。另一方面,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反映到学术交流中,则是政策与意识形态壁垒加深、跨国学术合作障碍与摩擦增多、学术资源分配不均衡。面对时代变局,学术期刊应增强定力、自信和韧性,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推动构建多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让更多优秀本土成果“走出去”。
  学术期刊应当把握的第三个行动轴是学术评价。学术期刊应以推动构建科学、公平、合理的学术与期刊评价体系为靶向。学术评价对学术研究具有导向作用,期刊评价对办刊亦然。评价指标体系以量化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性,影响到评价对象的行动。评价背后是资源配置,关系到评价对象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正面激励作用,但若片面强调指标,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在学术评价中“破五唯”的呼声不绝如缕,一些期刊一味追求影响因子、追捧高影响力作者论文的做法也遭到诟病,论文发表中为迎合指标不惜违反科研诚信、青年学者发文难等问题更加凸显,这不仅导致学术生态功利化,还可能扼杀创新活力,不利于研究的活力和梯队建设。评价机制改革与优化固然紧迫,但也需要经过充分调研、周密设计和反复论证,在这个周期中,学术期刊也可采取一些切实行动:其一,以质取文,坚持评审流程公平公正,提升公信力;其二,通过创办专栏、举办论坛、跟踪动态等方式鼓励青年学者大胆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培养有潜质的力量;其三,加强刊界与学术界的交流,凝聚共识,以学术共同体的名义建言献策。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不断推进知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创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学术期刊,应定位为这一重大任务的行动者,在行动指南指引下确立坐标,奋发有为,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学术生态建设等方面贡献力量,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编审)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