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期刊担当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全局、关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瓶颈的突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术期刊在其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对于学术期刊在学术生态体系中的作用,应改变只将期刊视为被动的容器、展示台这一认知。高质量学术期刊不仅要刊发优质稿件,更应通过主动策划而引导构建、通过自觉选择而参与构建。在共同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期刊要追求什么样的知识和什么样的知识体系,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从“中国实践”到“世界意义”:知识的原创性探索与表达
  综合性学术期刊、专业性期刊各有定位。综合性学术期刊强调多学科的交汇,并以有选择地展现各学科方向的发展特色以及各学科整体融合状况为发展定位。学科方向的选择(主要通过专栏、专题的设置以体现)不应面面俱到,所选论文也不能是散装拼盘。各家期刊在论文选择中,首要的是看原创性。
  一是要增强标识性概念的提炼,更重视学术范畴、学术命题的首发性,促进领域综合和学科的交叉跨界,提升知识生产的原创性。原创性很多基于创造性见解的“术语革命”:一方面,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演进,依赖于这些“术语革命”的促动和引发;另一方面,“术语”是思维的结晶、思想的火种,是理论、实践和政策创新的话语表达。当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标识性概念,如“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期刊应有意识地聚焦这些体现时代特征的标识性概念和论断组织系统研究,与一些有同类志趣的综合性期刊、专业性期刊相呼应,共同努力,不断深化学科方向支撑、丰富学理内涵演绎,为构建逻辑与历史、内涵发展与知识结构相统一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日积月累。
  二是专栏专题设置、关键议题设置,要遵循学科规范性,或论域学理性和前端性,在可持续的研究中展现创造价值。多刊载各学科中处于国际国内前沿领域的精品力作,多刊载研究解决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多刊载在基础理论方面有创新意义特别是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通过设立“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栏,以及各学科栏目中刊载与党的创新理论密切相关的专题论文,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某一概念、范畴、命题、判断、观点等,鼓励作者开展从“中国实践、中华文明根基”到“世界意义”的学理性探讨,从这三重维度来开展学理化阐释、讨论其原创性贡献,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理论富矿。
  从“实践之知”到“科学知识”:知识的增益性追求与呈现
  增益性这一概念在西方近代知识论哲学中,多指相对于理性的抽象演绎,感觉经验能够使人类获得新知识。当代知识论对知识的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知识的增益性”现今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具有知识(指构成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的增长点,二是具有思想(指推动时代进步的具有意义性的论断)的启发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实践之知是指通过实际行动和经验积累来获得的知识和理解。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实践之知中,我们应当尤其关注那些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与科学知识。
  学术期刊要关注知识演化的长期逻辑和内在规律,将学术成果视为知识持续生长(具有增益性)的有机体,对期刊质量与贡献的评价维度从“成果鉴定”拓展为“价值演进分析”,从关注“成果在哪发表”转向“思想如何生长”,从计量“学术GDP”转向识别“知识如何增益”。在数字时代,期刊更要积极探索知识供给、知识传播、知识应用三方面实现增益性的实践规律,以增强传统纸媒期刊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影响力的能力。促进刊媒融合,图文、线上有声版、公众号等知识传播形式构筑了新媒体矩阵,为学术成果的多元化、可视化传播提供创新场景。“二次传播”有助于提高学术知识的直观化呈现、提高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语言传播的适配度,有助于完成二者的相互转换与价值增值,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从“重叠共识”到“知识谱系”:知识的集成性生产与传播
  集成性指的是,对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的集群化、集约化、集聚性。以知识集群和创新网络为基础所构成的知识创新系统,具备多层次、多模式、多节点、多主体的特点,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
  知识的集成性要求增强创新集聚效应,以标识性概念为群组提炼若干基础性的理论论断,研究其系统集成的内在逻辑:一方面,要强化对标识性概念的学科支撑,寻求跨学科多角度综合性的诠释和解答;另一方面,要在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和术语基础上,提炼出若干论断和命题,进而将其呈现为一个结构性的理论整体,体现历史与结构的统一,呈现各学科学术的“谱系”(历史性)和“体系”(结构性)双重特征。
  新时代学术期刊应为推动知识的集成性生成与传播、构建新型学术共同体而努力。这一新型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期刊为轴心,学术生产、学术传播、知识应用和学术评价为基本功能,塑造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术增值进而实现学术价值共创的学术生态圈。学术期刊应各有坚守、各有特色、各有贡献,形成方阵,以增进多元重叠共识为发展导向,以集群化推动概念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一知识谱系集成,合力推进传媒变革时代学术生态的开放包容与知识的共创共享,在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担当时代使命。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江淮论坛》主编、教授)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