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个结合”中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8年后再次就宗教工作进行集体学习,表明党把宗教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新时代以来提出的宗教工作新理念新举措得到不断深化。

  认识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在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在宗教工作领域的重要体现。我们既要立足我国宗教工作实际,也要从中国宗教与世界宗教的历史经验出发,从三重视野认识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首先,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宗教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视野看宗教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要在中国取得革命的成功,就要认真对待宗教问题并与宗教界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指导各宗教建立全国性宗教团体,引导中国宗教走上爱国革新、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宗教工作在治国理政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怎么认识宗教、怎么看待宗教问题、如何做好宗教工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解不断深化并在实践中持续加以丰富和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到21世纪初强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再到新时代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既在适应党的中心任务中不断创新发展,又始终坚持追求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一贯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重要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两大主题,即“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与“宗教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此而言,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核心要义。

  其次,要从两千年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的视野看宗教中国化。一部中国宗教史,就是一部中国各宗教不断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国社会不断适应和融合的历史。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指出:“我国宗教无论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深深嵌入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深深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我国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源于异域文明,佛教入华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作为基督教一支的景教则早在公元635年就来到中国,伊斯兰教也在7世纪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天主教于16世纪传入中国,基督教则在19世纪初进入中国。这些宗教作为文明交流的载体,一方面掀起了中国和印度、中国与阿拉伯、中国与欧洲文明交流的高潮,另一方面它们自身又经历了深度中国化的历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与两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在两千年中外文明交流的深厚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开拓的。

  最后,要从五千年人类文明互鉴融通的视野看宗教中国化。宗教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开放与包容精神接纳了世界各主流宗教的传入。从这些宗教的经典体系、思想形态、语言类型来说,它们是世界主要的古老文明的代表。佛教的文明根源是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吠陀文明,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则来自地中海文化,其根源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闪族文明。从世界范围内来说,五千年中华文明则以黄河—长江两河文明为其根源。这些古老文明普遍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构成当今世界各主要文明圈的思想和文化根源。因此,引导这些宗教植根中华五千年文明,推动它们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实际上是在从事人类古老文明互鉴融通的工作,是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文明根基。

  促进我国宗教形成

  新的宗教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考察朱熹园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来自我们对于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样,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也要背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浸润中国宗教,使我国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促进形成新的宗教文化形态。

  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建立中国宗教的主体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引导各宗教发扬革新和团结精神,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全国性宗教团体,中国宗教开始走上自主自立之路。新时代中国宗教要从“自立”走向“自强”,从“自办”走向“办好”,就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料,形成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宗教。中国宗教能不能健康传承,能不能在世界宗教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归根结底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树立主体性、原创性,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形成中国宗教的创造力。中华文化是人类的几大原创性文化之一,她从自己深厚的文化渊源处发展出完整的文明系统。中华文化对宇宙、人生与历史的领悟,凝结成独特的中华智慧。中华智慧围绕某些核心理念,形成多层级、多面向的哲学与社会文化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将推动我国宗教把独特的中华智慧引入自身体系之内,并在与时代对话、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展现出创造性力量,形成有益于中华民族、有助于人类文明的文化创造力。

  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增强中国宗教的凝聚力。我国宗教大多具有源于异域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其起源地普遍形成了宗派并立的局面,甚至处于相互争斗、互不往来的态势。进入我国传播后,中华文明内蕴的包容、开放、创新精神,吸引着各宗教传统放弃在异域形成的偏见,彼此和睦相处,甚至形成联合的跨宗派、后宗派的合一格局。在与中华文化互鉴融通的过程中,中国各宗教普遍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宗教大家庭的一员。与此同时,各宗教在共同汲取中华文化养料的过程中,彼此欣赏、相互学习,凝聚在一起,形成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在世界宗教史上开创了“五教同光,共致和谐”新境界。

  激发宗教界的

  主动作为与自我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要“激发宗教界的主动作为、自我变革”,并指出了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四个方面,即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宗教界在系统推进宗教中国化中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深化了党和政府“积极引导”与宗教界“主动适应”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丰富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

  首先,教义教规是宗教核心信仰的理性化、系统化表达,是宗教思想的中心与基础,是激发宗教界主动作为、自我变革的关键抓手。各宗教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应努力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教义教规阐释及思想理论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对教义教规进行符合中华文化且富有时代特色的阐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经、讲经、用经,全面总结各宗教在各自发展历程中浸润中华文化的历史经验,并以此促进各宗教在新时代对自身教义教规体系加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其次,管理制度是宗教为自身健康传承而制定的制度化规范。它既包括对宗教内部的宗教活动、宗教场所、宗教人员和宗教团体的管理,也包括对宗教与社会公共事务之间形成积极健康的关系所作的规范。应促进宗教管理制度的中国化时代化,使之体现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摒除管理制度中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杜绝管理漏洞,使宗教团体的宗教活动更为规范有序;防范极端主义思想及影响;建设规范有序、健康活泼的宗教团体;开展文明有序、积极向上的宗教活动。

  再次,礼仪习俗是宗教以有形可见的庆典方式实现和表达信仰的产物,对于宗教的健康传承、构建宗教与社会之间的积极健康关系起着关键作用。应推动各宗教形成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既生动活泼又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引导信教群众开展心态包容、内容积极向上,符合教义教规、兼具多样性和时代化的礼仪崇拜活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融入各宗教的礼仪实践之中,形成“在内为仁,在外为礼”的普遍风格,促进各宗教在礼仪实践中不断互鉴融通,在各宗教内形成中国化的礼仪思想与实践体系。

  最后,行为规范是宗教基于核心信仰和经典体系而倡导的伦理思想、荣辱观念以及道德准则,对信教群众的行为和生活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宗教伦理不仅反映出一种宗教的内在信仰,而且直接影响该宗教发挥社会文化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诸如敬天爱人、爱国乐群、仁义礼智信、尊师重道、诚信包容、友善互助的伦理精神。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伦理的中国化,就要探索各宗教与中华伦理精神融通的可能路径,促使中华伦理成为各宗教伦理、行为规范的内在组成部分。同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对各宗教思想中的伦理原则进行阐发,使各宗教的伦理体系更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世界宗教舞台展现中国宗教的独特风貌。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院长、教授)

【编辑:邵贤曼(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