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蜀古道作为连接西北与西南的关键通道,其历史职能不局限于军事要道,也涵盖了商旅动脉、移民通道以及文化交流等重要功能。陇蜀古道沿线分布着不同的皮影戏,特别是祁山道、阴平道及延展至陇西、陇东段。从庆阳的“陇东道情”皮影戏到四川川北皮影戏,沿线皮影戏各具风采,均受陕西皮影戏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皮影戏影子腔流布在陇右一带陇蜀古道祁山道段,至今在西汉水上游的天水、西和、礼县地带上演,以家族式戏班存在。戏曲以皮影为表现形式,有文武伴奏乐器、自制乐器等。剧情多以历史故事(列国最多)、民间传说等为内容,弘扬惩恶扬善、正义战胜邪恶等观念。影子腔属于梆子腔,基本腔调由表达坚定、喜悦的“上音”和表达沉闷、困境等的“下音”构成,偶有道情音乐,以商羽调式、商徵调式体系为主,宫调式出现七声音阶。基本唱腔和民间音乐一样,结构较为规整。作为古老戏曲声腔的影子腔,当下在大众文艺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陇蜀道作为历史上连接中原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商贸通道,不仅是物质交换的动脉,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在文化方面,构成了古代丝绸之路与藏羌彝文化走廊的交汇区域。陇蜀文化圈的特征表现为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与氐羌藏文化三者的交汇融合,这一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核心正是通过陇蜀古道网络得以实现的。古典文献对此有着翔实的记载,反映了陇蜀古道在商贸往来与文化交融上的重要性。
戏班流动路线及相互影响。祁山道、阴平道翻越青泥岭连接陈仓道,形成陇蜀道商贸网络。因为地处秦岭、岷山及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山大沟深,特殊的地貌使组织小、戏箱携带方便、易传播、本身具有流动性的皮影戏成为“马背戏”的可能,随着商队、马帮的足迹在羌、藏、汉等民族间流传,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见证。以陕西为中心,向四川、甘肃等地辐射传播,甚至伴随茶马贸易传至西藏等地,在商道文化中流传、演变和融合。
每个驿站处在“蜀道难”的自然环境,遇到下雨或者货物交易不通畅时,为了解除人们长期旅途的劳累、思乡之苦,娱乐放松的方式是在驿站演绎家乡文化。因而陇蜀道上的码头城镇就兼具了文化交融的功能,不同地域人员的逗留和不同地域文化的汇演,正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机。其中,影子戏的演出最为常见,五六个人组成一个戏班,戏班谚语:“三紧四急五松缓”,亦即最少三个人就可以完成一场演出,无须多大场地,各地的汇演和彼此的学习,使得表现方式互鉴互长,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戏曲。
影子戏和民间音乐没有脱节的直接表现是留给观众参与的机会,即因剧情需要而众人一起烘托剧情氛围的“满台吼”,如川剧的“齐呐喊”、影子腔的“冒腔”、陇东皮影中的“麻簧”等,正是各种文化交流的产物。文化与空间相互建构的观念在这里具象化,再回家乡演出的时候,这些“新”改变,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冲击,而后被接受,文化在空间传播、流动、交融甚至改变成为现实。美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者段义孚认为,空间的意义经常与地方的意义交融在一起。空间比地方更为抽象。最初无差异的空间会变成我们逐渐熟识且赋予其价值的地方。理解文化与空间的互动,是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复杂性的关键视点。
皮影戏多种语言表演实践。陇蜀古道也是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带,他们的歌舞形式以及民俗,对影子腔有影响。例如,陇南出土的清代皮影“关羽”造型融合了藏式铠甲纹饰;藏区边缘戏班“汉唱藏白”模式,即汉族戏曲唱腔,对白时用藏语等文化现象就是汉藏交融的最好记录。艺人们感受到皮影比真人戏班更易深入藏羌聚居区。因而,它也成为了藏羌地域民众喜欢的艺术形式。又如,川北皮影“地狱审判”场景中就吸纳了羌族释比文化中的鬼神体系,而羌族地区“释比诵经加皮影还愿”等复合仪式就是皮影戏深入羌族民众生活并被接纳为自己文化的有力见证,也是皮影在民族聚落演出或扎根,成为地方性戏班的过程。
遗存皮影、写本等戏曲文物与剧目叙事重构。遗存的民间皮影,皮影造型和制作方法沿用陕西皮影的原型,因而这几个地方的皮影都具有同源性。从陇南博物馆馆藏的清代“双材质皮影”的皮影材质,如用汉地牛皮、融合羌族羊皮工艺使其更耐高寒,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对皮影的改造痕迹。雕刻工具使用藏刀技法使皮影镂刻线条比陕西皮影线条更粗犷。
据已有资料显示,陇蜀道皮影和戏曲写本的抄写年代最早出现在明万历年间。抄写剧本者多以爱好戏曲的文人、商人为主要传承群体。民间遗存的皮影写本不仅为皮影的发展提供了资料见证,也为研究影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剧本看,有些剧目是皮影戏特有的,有些是从秦腔剧本或川剧剧本移植过来的,这些都是文化交融最好的见证。在剧目创作与重构中亦有多部作品流传,如将《格萨尔王传》改编为《英雄降魔》影戏、汉族忠义故事《杨家将》加入羌族“白石神”信仰,广元现存清代戏班藏汉双语注手抄本《白马将军传》等剧本,反映出文化融合与渗透的事实。
礼仪中的影戏如节会、满月等共享性文化空间的生成。戏影舞台布局的变化,有太极图(汉)、经幡(藏)、三角旗(羌)并存的现象,比如,康县岸门口镇法事影戏就共用这些舞台布局,文县存留的民国时期的戏台壁画也有这些元素的混用。
综上所述,在戏曲的发展中,剧种的融合特别是民间戏曲的地方化突出,为地方皮影的繁荣奠定了基石。作为中国皮影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陇蜀古道皮影戏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交融的实证,其发展及传播与陇蜀道、茶马古道的商贸活动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作者系陇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