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统筹推进高质量齐鲁粮仓建设

2025-10-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清俐 实习生刘开泰)10月25日,“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重要成果发布式暨研讨会(第三期)”在济南召开。会议聚焦山东省在构建陆海协同、多元互补粮食供给体系过程中的典型经验、现实瓶颈和战略路径,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提供学理支撑。

  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责任重大。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认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的核心内涵是构建多元化、高质量、可持续、韧性强的现代化食物供给体系,这充分彰显了山东在端牢“中国饭碗”方面的担当。

  山东着力探索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粮食、水果、蔬菜、海洋产品等多品类供给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刘国亮由此提出,“齐鲁粮仓”涵盖“陆上粮仓”“蓝色粮仓”“特色粮仓”三个有机关联、功能互补的维度,应以陆海统筹加强粮食安全的系统性保障。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看来,三类“粮仓”的划分关注到食物系统的多样化和可持续性,体现了对大食物观的践行和创新。

  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山东的“蓝色粮仓”建设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山东大学商学院院长杨林分析发现,经济基础、开放水平和政策协同是当前山东“蓝色粮仓”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需要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强对海洋科研的支持力度。

  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对耕地进行管理和保护,是构筑粮食安全屏障的前沿手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丁士军认为,智慧化手段的应用在耕地资源精准化测度、智慧化生产、动态监管和风险预警等方面优势显著。例如,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可实时监测生产要素动态,借助AI模型有效辅助粮食生产决策,这些均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实践方向。

  研讨会由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承办。

  

【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