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10月25—26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与西北大学联合主办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共谋学科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路径。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明纲主持开幕式。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区域国别学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介绍,西北大学长期聚焦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研究领域,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区域国别学科高地,此次研讨会是推动区域国别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的难得契机。
区域国别学作为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支撑,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联部三局副局长余伟表示,学科建设可与智库功能深度融合,形成“学术—智库”双轮驱动,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姜锋提出,区域国别学要立足中国实际,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学科从“区域研究”向“全球治理”拓展。
本次研讨会设主旨报告、主题发言和专题研讨三大环节。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杨洁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冯绍雷、西北大学教授韩志斌分别就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建构、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东研究的路径创新等议题作了精彩报告。
钱乘旦表示,我国的区域国别学根本使命是服务国家战略,在定位上应设立正规的学术门槛和边界,在方法论上应进行有机融合与创新,构建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上以实用实践实证为导向,培养“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综合人才,针对性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目标。
杨洁勉认为,区域国别学科服务国家战略要有紧迫感,要提前进行科学规划,深入学习和深刻领悟国家战略,系统学习,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在人才培养上服务国家战略,全方位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建设。青年学子要发挥外语优势,多用翻译实践发挥桥梁作用,既做外国通,也做中国通。
冯绍雷表示,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应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范畴体系的建设,在理论超越创新的同时遵守学科基本要求。区域国别学学者不仅要了解世界上的大国,更要了解小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拓展国际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韩志斌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发展计划四方面介绍了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一体化建设的经验。
来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全国高校及智库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智库建设路径”“双能型人才培养”“学科评价机制”“产学研用一体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区域国别学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融合,强化问题导向,提升资政建言能力,真正实现“研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