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图像与唐代文学”青年学术沙龙举行

2025-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任冠虹 通讯员裘江)10月22日,“石刻、图像与唐代文学”青年学术沙龙在京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十余位青年学者,就文学、艺术与文物之间的交叉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石刻以坚硬之质铭刻文字的永恒,图像以灵动之姿描绘诗意的流转。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学精神的延伸。此次沙龙以唐代文学为核心议题,聚焦石刻与图像两类重要文化媒介的研究价值,旨在打通古代文学与视觉文化的疆界,探索二者之间的学科融合与方法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古代文学优势学科负责人、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表示,石刻和图像研究当前正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唐代文学研究与石刻、图像研究之间的深度对话,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她介绍道,“登峰战略”古代文学优势学科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文学经典与中国古典学”的创新探索,此次沙龙正是在跨学科视野下,对深具经典价值的唐代文学进行再审视与再阐释的有益尝试。当前石刻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对话,在“人物”“创作”“事件”三个维度之上仍期待新境的开拓,图像研究则面临文献稀缺、“诗画一律”理论更新等挑战,期待更多学术交流激发新的思考。

  唐代不仅是诗歌的高峰,也是绘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诗与画在表达方式上虽异,却同源于对创作者的体悟。与会学者认为,唐代诗人以文字造境,画家则以形传神,二者在精神气韵上相互呼应。因此,以跨学科的视野观察唐代“文图互生”的文化传统,有望为古典文学研究开辟新的阐释路径。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宁晓萌基于对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等诗作的研究,认为唐诗中蕴含的“沧洲意趣”为中唐山水画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线索。宁晓萌表示,唐代山水画研究长期受困于传世作品的缺失问题,但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文献记述却存世颇多。因此,画意能够借助诗歌等文字形式得到保存,使后世获得探索唐代绘画精神世界的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尹子琪探讨了绘画与文学的共生关系。她以曹植的《洛神赋》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例,认为经典文学作品能够为画家带来灵感。同时,绘画与文学也共享了诸多美学范畴与话语体系,诞生了“以形写神”、“意在笔先”、“气韵生动”等重要观念,王维在诗画实践中对“神韵”的共同追求便是代表性实例,体现了唐代艺术在形神观上的深度融合。

  除了绘画,与会学者还将目光投向以石为书、以铭为史的文化遗迹,探寻文字与历史在物质载体中的共生关系。通过重新审视碑刻文字等沉默的文本,研究者们得以触及文学背后的历史脉络。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国栋表示,石刻是中古时期极为重要的文献载体,不仅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诗歌生成与发展的新资料。他详细阐述了中古时期石刻引发后人持续唱和的情况,总结出“穿越千年”与“沉寂千年”两类现象,拓展了诗歌生成与传播的研究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编辑徐焕基于对《九成宫醴泉铭》《万年宫铭》两碑的研究,阐述了九成宫从政治地标到文学符号乃至文明象征的转变,在后世文学中成为兴亡之思与空间记忆的载体,并揭示文学层累的千年图景。徐焕表示,石刻与文学的深度对话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相关研究将极大拓宽我们对古代文学史原生状态及整体脉络的认识。

  与会学者还围绕研究方法与未来方向展开交流,表示应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献体系,以“同心圆式”的文献群方法拓展研究视野。同时,还需深入挖掘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的互证限度、石刻阅读史的创新视角、文图关系的本质辨析等核心议题。学者们表示,未来的唐代文学研究应进一步突破学科壁垒,在交叉融合中孕育新的学术增长点。

  此次学术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