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八十载征程,栉风沐雨。今日的联合国见证过和平时期的辉煌,也亟待进行自我革新。面对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气候变化、数字鸿沟扩大等挑战,联合国暴露出治理结构碎片化、效率不足、代表性缺失等问题。围绕联合国的贡献、全球治理体系与联合国改革以及多边主义的未来等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耶丽察·戈尔达尼奇(Jelica Gordanic)。
联合国的成立改变了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联合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最值得称道的贡献是什么?
耶丽察·戈尔达尼奇:联合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世界。理论上,联合国最接近“国家间国际联合体”的理想。它应当是一个提供合作机会和对更美好世界的希望的全球性平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剧之后,联合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联合国宪章》是最珍贵的法律文件之一。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法、促进保护人权、推动非殖民化、执行维和行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是联合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等专门机构拯救了数百万生命。《世界人权宣言》及两项公约为人权领域的进步奠定了基础。人权理念不断发展,如今人们甚至开始讨论“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人权。联合国始终关注发展和消除极端贫困,其中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尤为重要。
现有制度体系难以应对新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全球治理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地区冲突、公共卫生危机、发展鸿沟等。您认为,联合国在应对有关问题时暴露出了哪些主要不足或局限?这是否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全球治理体系在适应当今国际环境时面临困难?
耶丽察·戈尔达尼奇:数十年来,全球治理体系一直在努力适应新的现实环境。要知道,联合国成立于80年前,当时只有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如今联合国已有190多个会员国。联合国的结构原本是为50—60个国家设计的,创始成员也无法想象七八十年后的世界。联合国被削弱的迹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其重心开始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转向促进经济与发展,这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不满。
此外,安理会的结构也值得关注。理论上,联合国会员国一律平等,但实际上有些国家“更加平等”。安理会与联合国大会的关系也并不和谐。联合国大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之一,是联合国重要的审议、决策和代表机构。理论上,联合国大会可以讨论《联合国宪章》范围内的任何议题。不幸的是,它只有讨论的权力。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往往重复且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因此逐渐被视为低效的“清谈馆”。
如今,我们生活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环境危机、科技发展与数字鸿沟并存的世界。简单地说,1945年建立的制度已无法应对人工智能或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联合国体系需要振兴。它必须适应21世纪的现实,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青年与未来世代以及数字化进程带来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观点认为,联合国正面临“信任危机”。您认为联合国应如何重塑权威,更有效地履行核心使命?
耶丽察·戈尔达尼奇:不可否认,联合国体系的效率不如往昔,一些国家不再相信联合国。
回顾过去,联合国曾卷入多起丑闻,这些丑闻削弱了联合国的权威性。如今,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大国在现有冲突问题上立场迥异。联合国若要保持在国际关系中的相关性,必须采取实质性行动。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联合国和有关国家在这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其中之一就是2024年联合国未来峰会上通过的《未来契约》及其附件。该文件旨在使全球治理体系更高效、更包容、更有能力应对21世纪的挑战,涉及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筹资,国际和平与安全,科学、技术和创新及数字合作,青年和子孙后代,全球治理变革五大领域。《未来契约》充满了面向未来的宏大构想,但这些理念亟须得到落实,即便无法全部实现,也应当实现其中的绝大部分。联合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各成员国需要展现出对联合国振兴以及《未来契约》所设目标的支持,否则,《未来契约》将只是联合国档案中又一份尘封的文件。
我认为,在促使联合国更有效履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使命方面,最有效也最激烈的措施是改革和扩大安理会,明确其与联合国大会的关系,并适度限制否决权的使用。例如,规定只能在有限情形下行使否决权,同时巩固联合国大会在联合国体系中的地位,这样或许可以提升效率。
各国应效仿中国的做法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您如何看待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它们与联合国改革和多边主义的未来有何关联?
耶丽察·戈尔达尼奇:中国是联合国体系的支柱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向未来,注重发展与合作,在推动合作、投资与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发展、进步与实力的象征。2021—2023年间,中国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各国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的新阶段,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新近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则强调以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基本遵循,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倡议的目标与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高度契合。
如今我们正处于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也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争和不信任的世界。许多主要地缘政治行为体选择战争而非合作与发展,这对地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对全球合作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都不是利好消息。各国应效仿中国的做法,致力于发展、联结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这是通往未来的唯一积极道路。中国在合作、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堪称榜样。
联合国仍然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展望未来,您对联合国最大的期望是什么?一个理想且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应该有怎样的图景?
耶丽察·戈尔达尼奇:联合国的未来是什么样,这恐怕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当下,联合国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效率低下、声誉受损、主要机构间协作不畅。但考虑到联合国已经存在并延续了80年,在此,我们需要问自己:失败的是联合国,还是其创立之初的理念?联合国的核心理念是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相互尊重与平等。尽管存在诸多缺陷,联合国体系仍然受到许多国家的尊重和信赖,能提供保护、援助与理解。例如,对于因气候变化而面临消失风险的小岛屿国家而言,联合国的存在至关重要,没有联合国,它们的声音将难以被听见。
世界需要联合国,因为它能够以多种方式应对全球性问题。它的存在彰显着国际政治中超越国家自身利益的伟大价值。它也许已无往日荣耀,但仍足够重要,不可或缺。它的存在是国际社会和平的保障,是良知的象征。
联合国将继续存在,但它需要一个“新时代的面孔”。各成员国必须全力支持联合国的振兴进程。联合国应专注于最能发挥其作用的领域,应在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或数字合作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为了赢回失去的信任,联合国应直面问题,注重预防与预防性外交的作用。联合国的时代尚未结束,联合国仍有存在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杨蓝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