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工业基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2025-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成规模的工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工业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东北的工业化始于19、20世纪之交,抗美援朝战争正是东北工业体系经历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融入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转折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与东北工业基地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东北工业基地作为坚实的战略大后方,这场战争的进程将会艰难得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东北工业基地的无私支持,就没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而没有抗美援朝战争的刺激,也不会有东北工业基地之后的高质量发展。

  从东北工业基地支持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具体史实看,主要包括生产与交通两个部分。首先说生产。抗美援朝战争,我们面对的是世界军事工业化的头号强国——美国。美军的装备从飞机、枪炮乃至水壶,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业水平,其装备先进程度远高于侵华日军。我们能够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当然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而是与东北工业基地为我军提供现代化装备密不可分。作为当时紧邻战场的战略大后方,拥有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基础的东北工业基地,为志愿军源源不断地输送战斗装备与军用物资,相当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总后勤。如沈阳、鞍山、抚顺等地的兵工厂、钢铁厂、化工厂开足马力,为前线生产、修复了大量的枪支、火炮、弹药、通信器材等军用装备。此外,东北的纺织、被服、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也为志愿军提供了数百万套军服、军鞋、粮食和罐头,保障了将士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与此同时,抗美援朝战争也激发了东北工业基地的战斗力与生产力,使之在战争的熔炉中得到了提升与淬炼。

  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至今珍藏着我国工业遗产的少数国家一级文物——五三工厂锦旗。沈阳五三工厂原本是日伪的枪炮修理所,之后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厂。抗美援朝时期,该厂加班加点为志愿军生产军用物资,并靠群众搞好企业管理,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在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有力支援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生产水平得到了巨大提升。中央命名该厂为“全国模范厂”,朱德同志为其题词:“你们是依靠工人阶级搞好工厂企业的模范。”

  铁路是现代交通的重中之重。东北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铁路网络。在抗美援朝时期,这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将全国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集结于辽东,再通过丹东、集安等口岸运往朝鲜前线。同时,它也承担着伤员后送、部队轮换的重任。围绕铁路,东北建立了庞大的兵站、仓库、医院和修理所体系,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后勤保障网络,确保了战争物资能够从前方的“肩扛马驮”转变为有组织、大规模的现代化后勤供应,大大提升了兵员的战斗力。如吉林省通化市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是中朝的分界桥,也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及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累计运送42万官兵和17.2万担架队员,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

  再以“入朝第一车”——“小老虎号”为例,1950年12月26日16时,沈阳苏家屯铁路机务段的6-1014号机车组牵引着满载武器的列车,从沈阳站出发经上河口过鸭绿江,于28日16时37分踏上朝鲜国土,驶进清水台车站。这辆车因是“入朝第一车”而被亲切地称为“小老虎号”。在抗美援朝期间,沈阳铁路部门先后派出12200名职工赴朝参战,当中有1800多人荣立战功,256名职工牺牲在朝鲜前线。其中,特等功臣关云庆还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国旗勋章。

  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的东北工业基地绝大多数已成为今日的东北工业遗产,而抗美援朝精神却一直是其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首先,这体现了我国的工业化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相互援助。跳出国内建设这一贯性视角,将东北工业置于冷战初期国际格局下,其发展不仅是自力更生,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协作的体现,这层关系在抗美援朝时期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深刻。其次,这还是国家建设与国家安全辩证统一的直观呈现。在抗美援朝时期,东北工业基地同时肩负着发展与保卫的双重任务。抗美援朝的历史深刻揭示了:没有国家安全,经济建设无从谈起;而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国家安全亦无法保障,而工业遗产是这一辩证关系的物质见证。最后,这更彰显了斗争精神与自力更生精神的共生交融。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抗美援朝精神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庆精神这两大精神在东北工业基地一体同源,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克服万难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既是我们挖掘东北工业遗产价值所应当注重的范畴,也是研究抗美援朝精神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但在目前东北工业遗产价值挖掘上,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关注仍然不够。如相关遗产多陈列在抗美援朝主题纪念馆,而一些重要旧址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挖掘东北工业遗产价值,第一,要强化IP提炼与叙事传播。以沈阳铁路局、五三工厂等英雄模范为主题,策划制作专题纪录片或影视作品,讲述东北工厂、工人与抗美援朝的故事,或出版报告文学、口述史等。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打造“寻访工业遗产中的抗美援朝记忆”等线上IP的同时,结合重要纪念日,在工业遗产地举办主题展览、音乐会等线下活动。第二,可以深化场景营造与沉浸式体验。如在现有工业博物馆中,设立独立的“抗美援朝与东北工业”展厅,运用文物、史料、声光电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或在工业遗产景区设计“战时生产指挥部”“铁路运输调度室”等剧本杀、密室逃脱或实景演出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当时的紧迫氛围和奉献精神。还可以开发以“保家卫国”“生产竞赛”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徽章、工具模型、主题文具等,将精神价值转化为可携带、可传播的文化商品。

  抗美援朝战争有力地击破了西方势力将新中国扼杀于摇篮的企图,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新中国形象。抗美援朝精神是东北工业遗产体系中的价值内核,将其系统挖掘并予以呈现,不仅能有效填补东北工业遗产叙事的空白,更能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熠熠生辉,从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编辑:郭飞(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