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支援朝鲜人民、抵抗美国侵略、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深刻塑造了新中国的国家命运与国际地位。
70余年来,学术界对抗美援朝相关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近年来,抗美援朝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日益多元化,学者开始更多关注后勤保障、社会动员、文化建设、战争记忆等新层面,研究范式也更加注重地方档案和口述资料的挖掘和分析,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而且拓展了研究领域。
抗美援朝研究的
小视角与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凋敝,人民一穷二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与综合国力高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形成了强烈对比。中美国力悬殊,但是战争结局出人意料,值得深入总结。通过考察抗美援朝中基层单位、普通士兵等的体验,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还可以丰富历史叙述体系。中国学者要更有效参与国际对话、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特色的物质生活史研究话语体系。通过对抗美援朝物质生活史视角的考察和认知,更有利于直观生动地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精辟总结和深入弘扬。
广大志愿军在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号召后毅然赴朝作战,首先体现的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抗美援朝战争乃至运动中,衣物既是御寒、防护的基本工具,也是情感、精神与社会关系的载体。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在极端环境下承载了过多的生理和心理意义,研究“衣”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研究志愿军的生存状态与后勤体系。通过追踪衣物的生产、运输、分配和回收,可以揭示国家工业能力、后勤体系韧性以及战时社会动员机制。材料史与工艺史研究则可以通过分析棉布、降落伞布和染色技术,理解在物资极度匮乏条件下的材料再利用与技术创新。医学史研究则将衣物与冻伤、非战斗死亡和医疗救护联系起来,为量化衣物对战斗持续力的贡献提供数据支持。
在抗美援朝这样的高强度现代战争中,粮食保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志愿军远离国境作战,物资几乎全靠国内供应。然而,朝鲜战场的战线纵深大、地形复杂,加之敌军拥有几乎绝对的制空权,这给志愿军的粮食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能否维持基本的口粮供应、保障士兵战斗力,成为战争能否持续推进乃至最终胜负的关键所在。在战争亲历者眼中,食物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记忆:它记录了前线的饥饿与艰难,也承载了艰苦战斗的记忆。“一把炒面一把雪”“光荣茶”体现的是对生存的挑战和对革命信念的坚守,充分彰显了志愿军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关于“住”的实践是一条贯穿战争全周期、深刻反映战争特质与军队精神品格的重要脉络。“住”远非一个单纯的物质空间问题,而是一个集军事后勤、生存智慧、政治工作与精神建构于一体的多维历史现象。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集体主义的协作互助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化创造,志愿军将士成功地将“住”的物理空间转化为锻造意志、凝聚情感、彰显价值的“精神熔炉”。“以苦为荣”“以坑道为家”的叙事,使得艰苦本身被赋予崇高的意义,不仅成为维系和提升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以此形成了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抗美援朝之“行”远非单纯的军事、后勤问题,而是集战略智慧、战术创新、集体精神与个人意志于一体的实践过程。行军之难,铸就了志愿军将士的严明军纪与钢铁意志;运输之险,激发了创造智慧和互助情谊;撤军之义,彰显了和平愿景与国际胸怀;而新时代的纪念之行,则完成了从个体记忆向国家共情的升华与再创造。在此,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以充分彰显。
抗美援朝文化记忆的三个层面
抗美援朝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精神传承价值。抗美援朝的文化记忆主要源自对以志愿军将士为主要代表的真实、艰苦、伟大斗争的革命实践,对于该段历史的记忆传承,关乎历史真相的捍卫、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国家认同的巩固。这种记忆可分为国家记忆、社会记忆、个人记忆三个层面,并从认知探索、阐释论述、展示呈现、传承发展、交流互鉴、符号传播等方面开展。
关于抗美援朝的国家记忆,主要是整个国家对于志愿军将士等所付出的鲜血和牺牲的深刻记忆,在国家层面对于整个志愿军群体与阵亡烈士的记忆,如党和政府对志愿军战士的优抚、对烈士的安葬与迎回、各种纪念活动和纪念设施等方面。正是国家从各个方面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弘扬和对志愿军将士的保障,志愿军物质生活史的研究才得以更具对比性,更能体现国家对英雄的尊重与推崇,使广大民众迸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将抗美援朝精神阐发为中华民族所蕴藏的民族风骨、民族力量、民族血性、民族智慧,从而赋予抗美援朝精神充分的时代价值与民族品格。
社会记忆作为国家记忆与个体记忆之间的中介,主要通过文艺作品、新闻媒体、公共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播与再生产。它更侧重于将国家叙事中的符号进行情感化、故事化、人性化处理,让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有机融合,引发社会大众的广泛共鸣与情感认同,建构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唤醒内心深处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
相较于国家记忆和社会记忆,以幸存老兵为代表的个体记忆呈现更为丰富的面貌。它通过追溯、回忆、怀念等记忆留存方式,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与矛盾的私密性,是历史质感最原始的保存地。透过这些记忆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志愿军将士和广大民众的心路历程与情感发微,从而与国家叙事、集体记忆相互补充、互为印证。
从文化发展脉络看,抗美援朝精神既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血脉的传承,也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集中爆发;既承载着革命战争时代的文化基因,又折射出中华儿女所蕴藏的民族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强大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专项“军博馆藏革命文物文献整理与研究”(23VLS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