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2025-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在美国政府强行干涉战争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我们党和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并于10月25日打响入朝作战的第一场战役。正是在此次战役打响的次日即10月26日,党和政府在国内发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运动是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主体,旨在从物质上、道义上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它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始终,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斗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支撑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美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黄金储备占到70%。在军事上,美国军队装备已经高度现代化,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尚未医治好战争的创伤,经济上一穷二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还相当落后,尤其缺少重型武器装备。新中国的海军、空军也处于初创阶段。

  面对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在党中央统揽全局、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的同时,党和政府在国内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同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以下简称“抗美援朝总会”)在北京成立,负责领导全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11月4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号召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由此,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人民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动员人民掀起积极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以各种方式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如在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全国人民捐献了相当于3710架战斗机价值的钱款。正是因为有了抗美援朝运动,才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经济重建的有效动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旧中国留下的经济烂摊子,党和政府进行了经济重建的初步规划。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曾计划以全部预算的70%投入经济建设、文教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但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设想。1950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上确定了“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政方针。随着此后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政府又确定了“边抗、边稳、边建”的方针,以确保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内经济重建任务的统筹推进。在抗美援朝运动进行中,“与各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动员思路成为当时党和政府正确处理战争和建设关系的具体体现,也成为落实“边打、边稳、边建”方针的具体实践。

  所谓“与各种实际工作相结合”,就是将抗美援朝运动视为当时一切经济重建工作的动力,把抗美援朝运动落实到各个具体建设任务中。订立爱国公约运动,就是各行各业人民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与各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典型体现。在各级政府和抗美援朝总会、各级分会的组织下,结合爱国生产竞赛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全国一度掀起订立爱国公约的热潮,使抗美援朝运动成为经济重建工作的有效动力。正因如此,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不仅没有影响新中国的经济重建工作,由于抗美援朝运动的蓬勃开展和有效动员,反而保证和促进了新中国经济重建工作提前胜利完成。到1952年下半年,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按照原计划已经基本完成。以此为基础,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阶段。

  新中国思想整合的有力推动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这样的民族劫难,当时的多数人民并没有立即觉醒。在思想层面,孙中山曾经评价当时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并认为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敌人。可以说,这种思想上的一盘散沙状态,正是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才有了彻底改变。

  首先,在抗美援朝运动过程中进行经济领域和文化教育领域肃清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影响的斗争。一方面,管制、清查美国政府和企业在中国的一切财产,并冻结美国在华所有银行的一切公私存款;另一方面,对外国人经办的或接受外国津贴的文化、教育、卫生、救济等机构进行接收和改造,以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影响的根基。其次,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处于西方列强的殖民影响之下,部分中国人存在着亲美、崇美和恐美等消极思想。因此,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以“打破恐美心理、扫除崇美心理、摧毁亲美心理”为目标的“三视”(仇视美帝、鄙视美帝、蔑视美帝)教育运动也普遍开展起来,从而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感召,进行思想上的正向动员。对人民进行广泛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抗美援朝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爱国主义热情的空前高涨中,抗美援朝运动有力清除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有效推动了新中国的思想整合,使中国人民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是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是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形成,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得以初步实践验证。通过抗美援朝运动的进行,抗美援朝精神成为当时战争胜利、经济重建和思想整合的精神动力,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也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郭飞(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