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华:时刻响应党的号召

2025-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抗美援朝老兵黄振华1934年出生于上海。黄振华的父亲是裁缝,战乱年代,老百姓的日子很难过,找他父亲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家里日渐捉襟见肘,小学毕业他就辍学了。为了生计,13岁时他就先后在药厂、无线电修理铺、铁工厂等做过童工,吃了不少苦。

  上海解放不久,解放军第九兵团在上海招考知识青年训练班,黄振华报名参军并被录取。半年培训结束后,黄振华被分配到23军后勤部政治处组织股担任缮写员。1952年,23军准备前往朝鲜,黄振华被分配到医疗二队担任文化教员。“当时我还是非常紧张的,毕竟是到现代化战争的前沿和美国军队打仗,也许这一去就‘革命到底’了。”黄振华说。8月8日夜幕来临时,医疗队跨上鸭绿江大桥,桥上不断播放着《志愿军战歌》。行军路上几乎见不到城市,到处是一片废墟。

  黄振华对停战前最后一次大战——丁字山战役,印象深刻。他说,我军守卫在丁字山上,敌人猛烈进攻,前方战斗打得非常艰苦,后方也被轰炸得猛烈。伤员不断地被送来,其中也有被俘获的美军伤员。出于人道主义,医疗队也为他们治疗。停战以后,黄振华所在的部队继续留在朝鲜支援其建设,并学习南泥湾精神自己开荒种地。

  “当初和我一起参军、参加学习培训的战友,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没有几个。”黄振华眼眶湿润地说,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如今,黄振华经常受邀参加社区宣讲、公司培训,给年轻人讲党课。他说:“公司现在发展得很快,最近几年招收了不少大学生,先后开设了三次培训班,每次都是上千人。每次都让我去给大家讲课。”黄振华喜欢跟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经历,给他们讲志愿军英烈的故事。他说,强国必须强军。在当前良好的经济形势下,年轻人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能够吃苦耐劳,做好为国奉献甚至牺牲的思想准备。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明海英

【编辑:隋萌萌(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