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谦,1936年生于北平(今北京市),祖籍浙江绍兴,是千千万万名抗美援朝战士中的一员。在朝鲜战场上,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处无线电报务员,用青春与热血,在枪林弹雨中架起一道“打不断、炸不烂”的电波之桥。
陈绍谦的童年,是在日寇铁蹄下的北平度过的。他的二哥因生病被日寇以“隔离”的名义抓走杀害,大哥随后也离家抗日。国仇家恨,让他早早懂得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45年,9岁的他成了儿童红色联络员,在平津战役中为中共北平地下党传递情报。1949年10月,他作为儿童团成员参加了开国大典,并成为第一批中国少年儿童队队员(1953年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0年,朝鲜战火燃至鸭绿江,他与姐姐一起报名参军,立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参军伊始,他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通信学校学习了一年。1952年10月下旬,他跨过鸭绿江,踏上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彼时,上甘岭战役已经打响,入朝一路的所见让他第一次直面战争的残酷:“村里的房子都被炸塌了,美军飞机天天狂轰滥炸,我们只能夜里行军、白天隐蔽。”
“在战场上,电台比我们命都重要!”陈绍谦说:“没有电台,我们就不能保障和前线的畅通联络,电台的零件坏了也没法修,所以,我们每一个电台都非常宝贵。敌机来了,我们都会把电台护在身下,因我年纪小,战友们也会趴在我身上保护我。”没有钢盔,布帽挡不住炸弹掀起的沙石,一次轰炸中,他的左眼受伤,却仍摸索着调整电台旋钮:“只要电台没坏,战友们就有底气。”
从部队转业后,陈绍谦在北京的一所中学任教。退休后,他继续投身教育事业,在中小学为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故事。他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一直讲下去,必须砥砺前行,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班晓悦 通讯员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