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山:给战友和自己一个交代

2025-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抗美援朝及爱国主义教育展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高坎街道旧站村,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孙德山自筹资金,在自家院子里建起来的。“我能活着回来是非常幸运的,不能让战友们白牺牲,要为他们做点什么。”靠着质朴的信念,孙德山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2009年建成展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当记者来到家中采访时,93岁的孙德山正在院子里劈柴,被木头擦伤了右脸,伤口处血迹斑斑。他说,这点伤跟当年在战场上比不算什么。孙德山女儿告诉记者,老人至今都自己种菜,冬天到了就捡木头劈成柴火取暖,不舍得吃穿用,积蓄都花在这个展馆上了,他说这辈子最放不下的就是战友情。

  “这里是中朝边境线,蓝色标识的都是美国实施细菌战的地方……这个箭头指向的地方就是两水洞,入朝后第一次遭遇战就在这里打响……这就是上甘岭,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都在这牺牲……”刚刚换好衣服,孙德山就拿起教鞭指着地图,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了起来。1950年,参军还不到两年的孙德山随志愿军入朝,担任过汽车兵、警卫员、通讯员。通讯线和后勤运输补给线是敌军重点轰炸的目标,在一次送情报的途中,孙德山腹部被炸伤。“当时肠子都崩出来了,幸亏战友及时把我送到野战医院,我才活了下来。”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还没痊愈的孙德山便回到了前线。在后续的战斗中,他又多次负伤,右手也落下了残疾。“后勤补给也非常困难,吃的就是把高粱、苞米粉成面炒熟了的‘炒面’,没有水都咽不下去,冬天只能就着雪吃。”面对艰苦的条件和敌人凶猛的炮火,志愿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战斗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采访中,孙德山家中突然来了访客,是两名大学生前来拜访参观,拍摄微视频。简单登记后,孙德山又拿起教鞭,对着地图讲了起来。在厚厚的登记留言簿上,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访客登记和留言祝福,场馆四周的墙上也挂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锦旗。在展馆的最里边,设有一个讲台,下面摆放了几排椅子。孙德山告诉记者,参观人员比较多或者组队前来参观时,他就会在这个讲台上为大家讲述那段历史。

  自2016年开始,孙德山被学校、机构、团体等聘任为辅导员、教员、顾问等,通过各种活动、讲座等,讲述抗美援朝历史和英雄事迹,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现在的年轻人和后代,都需要爱国主义教育,要让他们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一路走来的坎坷历程,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孙德山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我非常高兴,这也是给战友和自己的一个交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赵徐州

【编辑:隋萌萌(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