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十五五”规划的壮丽画卷即将铺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五年迎面而来。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十五五”这一关键时期,肩负着服务大局、建言献策的使命,必须挺立潮头、勇担重任,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学术华章。
回应时代呼唤 推动理论创新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回应时代呼唤,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以高质量学术成果助力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胸怀“国之大者”,将学术研究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聚焦“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理论支撑。面对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的大局,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是“十五五”规划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也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沃土。只有将学术研究根植于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发展同向同行。
为“十五五”贡献智慧,不能仅仅局限于政策解读或现象描述,更要提供具有深刻学理支撑的系统性、规律性认识。这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找准方向、实事求是。找准方向,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变化中找规律、在实践中求真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勇于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突出问题导向 强化对策供给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离不开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效果上。“十五五”时期,我们必然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学术研究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靶向性、精准化研究。善于从纷繁的现实中提出问题,才能抓住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从局部实践中提炼普遍性规律、形成标识性概念。
要突出问题导向,就要走出书斋、深入一线,扑下身子、沉到基层,倾听实践的呼声,感受时代的脉搏,获取第一手资料。要运用扎实的田野调查、科学的论证分析,对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进行前瞻性研判,对各项政策的潜在效果进行模拟推演,对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堵点”“痛点”“难点”提出预警和化解思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思想库”“智囊团”,提出既有学术厚度、又有实践根基,既符合理论逻辑、又符合现实需要的对策建议,切实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社科力量。
坚守学术初心 厚植人民情怀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守学术初心。要始终把个人的学术追求与人民福祉紧密结合起来,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真正把学问写进人民群众心坎里。
要反对脱离群众、孤芳自赏的“象牙塔”学问,警惕堆砌术语、故弄玄虚的“话语游戏”,摒弃追逐名利、急功近利的“精致利己主义”。要努力把深刻的学理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来,让高深的学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架起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让“十五五”的宏伟蓝图真正成为激发人民奋斗热情、指引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的行动纲领。
“十五五”的号角即将吹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当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为顺利实施“十五五”规划贡献智慧与力量,在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成就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价值与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