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筑台 交叉融合

——“十四五”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

2025-10-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学者透过显微镜解析木材年轮隐藏的气候密码,当研究人员在行为实验室内观测经济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当海量历史文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被重新解析并揭示出新的文明发展规律,当计算机通过参数调试在地图上模拟出“冰上丝绸之路”的未来图景……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并非发生在自然科学实验室,而是今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日常剪影。

  “十四五”期间,一批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在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拔地而起。它们立足中国实际,聚焦前沿问题,集中优势力量,正从顶层规划的蓝图走向扎实落地的实践,从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成长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性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国家战略引领实验室体系加速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发出“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动员令。《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更是具体部署,要指导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旨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综合性、复杂性难题。

  宏伟蓝图之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2021年,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名单揭晓,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等9家试点实验室与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政府与国家治理实验室等21家培育实验室脱颖而出,标志着实验室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202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为实验室建设指明了清晰路径:必须着眼前瞻性、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及其与理工农医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引领研究范式根本性转型,最终建成学科交叉、教研咨政并举的高质量创新平台。

  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部署,标志着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已从设想的概念,正式转化为国家层面强力推动的实践行动,其创新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交叉融合赋能研究范式深刻变革

  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下属的木材考古实验室,浓郁的学术探索气息扑面而来。实验室负责人王树芝正借助显微镜鉴定木材种属。“建设树木年轮数据库,是解码过去气候、生态系统与人类文明关联的关键钥匙。”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如何为考古学匹配合适技术,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考古学阐释,如何推动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更深度的融合,是团队成员不断求索的核心议题。

  今年5月,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的“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集中展现了交叉融合的魅力。计算机断层扫描、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三维激光扫描、虚拟拼接……多种尖端科技手段的运用,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了崭新的考古证据,有力实证了雄安新区千年文脉的传承。

  “我们构建了‘目标导向、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鹏介绍,这推动科研从“单一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系统攻关”转型,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跨域流动,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渗透,为“新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新形态提供了生动范本。

  作为首批试点之一,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致力于打造新文科综合平台。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孟天广向记者介绍,他们的跨学科融合绝非“拼盘式”组合,而是通过建设枢纽型组织,以重大平台为牵引,以实验研究为核心机制,以学科交叉为内在动力,探索新文科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模式。

  “与传统社科研究机构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自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多重使命。”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部长钱明辉表示,“它打破了传统主要依赖文献研读和思辨论证的范式,推动人文社科研究向实证化、精准化、科学化方向演进,已成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关键引擎。”

  多元路径探索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十四五”期间,各高校与科研院所结合自身特色,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道路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统筹谋划,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整合资源,构建了重点实验室支持平台、实验室孵化平台及数据库平台,一个“院内有实效、行业有亮点、全国有影响”的实验室集群正在崛起。中国人民大学系统构建了“1+N+X”三级架构体系,即1个校级核心平台支撑N个学院级实验中心,再辐射带动X个特色研究方向实验室,形成贯通产学研用的良性生态闭环。南开大学经济行为与政策模拟实验室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基于数据驱动和数字技术赋能,同时在理论前沿与咨政服务两个方向发力。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化管理决策实验室则立足理工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了“技术赋能、交叉驱动、特色发展”的创新路径。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表示,许多高校都将文科实验室建设作为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以推动研究范式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这些实验室的成果直接服务于国计民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数年度报告》《广东做大做强碳市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一系列报告,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不少政策提案被国家部委采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副主任丛晓男向记者展示了政策模拟的力量:这项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不同情景,分析北极航道、“一带一路”跨境运输通道的地缘态势,为完善我国参与北极事务和“冰上丝绸之路”开发策略提供了关键决策支持。

  “这些成果集中展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独特价值。”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行为与政策模拟实验室副主任蒋殿春评价道,通过政策模拟、社会实验、指数构建等方式,实验室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具象、可操作的决策工具,显著提升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在区域层面,广东、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相继启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暨南大学拥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国际传播重点实验室”两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杨杰向记者介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点实验室”构建了教学、科研、国际交流“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汇聚了来自多个学科50余名人才,组建了六大跨学科研究团队。郑州大学的“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实验室”作为河南省该领域唯一的省级联合实验室,创新性地构建了高校、科研平台、市场机构、智库单位“四位一体”的联合体系。“这种联合体系发挥了多单位共建优势,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能真正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覆盖。”郑州大学副校长、实验室负责人王海杰说。

  面向未来贡献更坚实的理论支持

  目前,第二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新成员们将继续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议题,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产出更多支撑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助力中国话语对外传播的卓越成果。

  展望“十五五”,学者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钱明辉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验室已成为先进技术与人文社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交换机”,是各高校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变革、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天舒说,未来,需将顶层设计与高校实践紧密结合,推动文科实验室从“工具性平台”向“创新性学术社群”转型。一方面,要打破高校与社会壁垒,汇聚优质资源,完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鼓励系统性创新,探索符合各自校情、地情的发展模式。

  在孟天广看来,智能时代正深刻改变知识生产范式,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成果将更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地带。实验室普遍采用的“开放、创新、协同、交叉”运行模式,能更有效地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力量,共享资源,从多维度助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问题。蒋殿春呼吁,实验室应更加注重原始方法创新,超越简单技术应用,目标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决策的“政策模拟器”与“战略预演平台”。王海杰则期望深化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建立学术交流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搭建“学界—政界—业界”对话桥梁,持续提升研究水平与影响力。

  蓝图已绘就,扬帆再起航。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刘越、班晓悦、查建国、陈炼、李永杰、张清俐参与采访)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