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稳住发展根基,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大成就。这为中国经济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和理论创新的沃土。五年来,中国经济学界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以建构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为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为导向,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作出了多维度的探索。
面向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践沃土。当前,既有的经济学理论越来越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也很有限,这为加快构建基于中国实践、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期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学研究不再满足对既有经济学理论的检验和拓展,而是立足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学界的理论创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理论研究更具现实针对性,学术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等标识性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积极回应时代重大命题。二是理论成果更具原创性,学者们突破传统分析框架,在系统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融通中外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三是理论构建更具系统性,围绕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以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等重要工程为抓手,系统梳理各学科理论体系和创新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本土问题导向的议题设置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学研究议题既聚焦本土重大战略问题,又关注世界前沿发展趋势,形成了“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前沿引领”的研究格局,既强化了本土问题意识,又增强了国际对话能力。
第一,新发展格局构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经济学界围绕新发展格局展开深入研究,一方面聚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讨如何做强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关注国际贸易新格局,分析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如何以国内大循环更好牵引国际循环。
第二,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学术界积极围绕这一重要范畴深入分析了技术—产业—制度协同演进规律,探索了如何通过要素的优化配置培育和驱动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逻辑,学者们不仅探讨了其积极作用,也关注“数字鸿沟”、就业替代等潜在问题。
第三,绿色发展与“双碳”目标下的转型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催生了大量针对绿色转型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学者们通过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转型、碳市场机制设计、绿色金融工具创新、能源结构优化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探索低排放发展模式的经济可行性,有力支持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第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的重大课题。“十四五”时期,经济学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促进共同富裕作为推进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着眼点,聚焦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的协调机制,分析如何通过税收、社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
第五,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经济学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学者们系统总结了中国“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相结合的政策经验,从“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双轮驱动”的角度,创新性地探究了政策治理体系的优化路径,为短期经济稳定、风险防范和长期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多元方法的创新性融合
在研究方法上,“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学研究呈现从单一方法向多元方法融合的转变,研究范式更加科学严谨、精细深入,大幅提升了学科的科学性和政策参考价值。
第一,一般均衡和结构式分析范式的应用。在基于因果推断的微观实证研究愈发严谨规范的同时,“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学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基于一般均衡范式的理论和量化结构分析。如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量化空间均衡模型等,因具备一般均衡视角和效应,可以讨论多种内生变量的互动关系,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反事实模拟进行政策分析。这一范式在中国经济学的应用扩展了学科的分析视角和研究结论。
第二,微观数据的丰富和实验方法的应用。“十四五”时期,中国微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一系列经典数据库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国企业工商注册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等领域相关的多元数据库也在快速地建设和开放。同时,随机控制实验和田野实验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微观数据获取渠道,还通过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为更严谨的因果识别提供了便利,更推动了经济学与行为科学、心理学的交叉融合。
第三,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涌现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基础,特别是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物联网等产生的实时数据流,使研究者能够捕捉传统统计数据难以反映的经济活动细节。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研究者能够更及时、细致地描述、刻画和预测经济活动的时空动态,为宏微观决策和经济学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证据支持。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和精确度,也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总体来说,“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学界将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在系统总结、提炼、概括中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多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契合、相呼应的标识性概念与创新理论,进一步构建起逻辑自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真正实现从“在中国的经济学”到“源自中国、贡献世界的经济学”的飞跃。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