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取得突出成就

2025-10-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中国史学围绕“三大体系”建设,运用唯物史观,奋力推进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推动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在各个领域取得代表当代中国史学新发展、新创造和新收获的重要成果。
  唯物史观的指导运用。五年来,中国史学紧扣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主线,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主题,成果突出,引人注目。
  一是建设中国历史研究院国家级科研平台,形成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加强科学理论指导、体现国家意志、满足人民需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推进有组织科研体系建设,把唯物史观理论放在新时代史学指导运用与创新发展的首位。2019年成立的中国历史研究院高举唯物史观理论旗帜、奋力推动中国史学发展,在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组织科研攻关和开展跨学科研究、代表性成果推出与宣介、重大研究交流平台建设和学术品牌营造、新时代史学研究规范形塑和话语表达等各个方面,起到了航向引领、组织推动、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站稳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坚持在史学研究中运用唯物史观的正确方向,筑牢有效应对一切动摇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风险防线。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这是一个事关政治原则和理论倾向的重大问题。唯物史观是中国史学研究的理论基石,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的精神血脉。五年来,史学界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错误历史观及其思想观点,特别是坚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推出一系列挺立时代潮头的重要成果,树牢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确保中国史学发展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三是持续运用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形成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的良性互动。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史学研究相结合,这是五年来形成的基本共识和宝贵经验。在史学研究中,史学界突出史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实践性、世界性和人类性,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在中国道路、中国社会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等领域推进唯物史观在中国创新发展的思想境界和时代高度。
  提升中国历史理论的内涵品质。衡量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史学研究的质量和影响的标准,总是来自研究者对历史发展的思想性、理论性总结。历史研究的理论升华既是一种思想高度,也是一种求真求是的认识境界。五年来,中国史学在历史理论上的新收获,充分彰显了其理论品质、思想魅力和文化担当。
  一是融通中外,将中国视点与放眼世界有机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论,在世界历史中丰富中国内涵、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体现中国历史发展的人类价值和世界共性;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在世界背景下揭示中国历史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在中华文明起源与生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与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创新形态等方面进行规律性总结和学理性拓展,赋予历史研究深厚的学术思想和深刻的时代性话语表达。
  二是历史思想的创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思想性、理论性和规律性认识,把历史思想推进到新时代的高度和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在“五朵金花”问题上获得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的理论认识。五年来,这些认识得到继续深化和提升,在社会形态与中国历史发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古代社会近代化转型发展、中国历史思想的理论形态等研究领域展示其思想张力。
  三是立足新时代的当代性重大问题研究,深入历史发展脉络,体现史家主体自觉,对重大实践发展予以历史性总结、对重大历史发展进行学理性阐释,形成将学理性阐释与规律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之声、中国经验、中国之理和中国思想。中国史学在“十四五”时期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大历史观与奋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总结与“第二个结合”、中国历史发展与中华文明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研究领域作出了积极的思想贡献。
  史学理论体系构建取得新进步。史学理论是史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学科理论,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中国史学理论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体现唯物史观科学指引的思想成果;唯物史观对历史理论的揭示和总结具有原理性价值意义,是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思想之源,而历史理论的哲理性阐释,也是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立足于历史考察,唯物史观、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从来都有机融合在一起,相互支撑、互动共生。构建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建强历史学学科理论,这是五年来史学理论新发展得出的宝贵经验。
  一是加强史学理论体系建设,以史学理论引领史学发展和增强史学界共识。五年来,史学理论体系建设新成就有力支撑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大学本科历史学教材《史学概论》升级版,用理论思维、科学思维和历史思维启迪新时代大学生,使理论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大学生过硬的历史理论素养、学科理论涵养和运用专业理论的本领,成为五年来历史学辉煌成就的突出亮点。
  二是立足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新时代高度和学术前沿,全方位、全领域和全要素推进史学理论研究,在深沉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聚焦史学理论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体现历史学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学理性,提升历史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融合研究,促进历史学科内部协同整合。五年来,史学界在史学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史学理论体系与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智能化时代史学研究方式方法、史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范畴、培育史家主体性与弘扬主体精神、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中外史学理论交流互鉴等研究领域都形塑了史学理论研究新面貌。
  三是史学理论研究具有新时代新阶段史学发展的新特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进入史学理论研究视野和范围,跨学科融合性活跃度很高。史学界更加重视研究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学科理论的引领性更显强劲,提升了史论结合、以理服人、润心启智的高度和厚度。史学理论的开放性、国际化趋势更加突出,在国际史学理论对话中,中国史学理论话语分量越来越重,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暨滚动资助项目“习近平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研究”(LSYZD21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张艳国工作室首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学者特聘教授)
【编辑:邵贤曼(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