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反映东北抗联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电视剧《归队》在央视开播后,口碑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观众批评“情节拖沓,剧情不够接地气,表演浮夸”,另一部分则盛赞“剧情紧凑,人物立体,演员演技在线,观看过程热血沸腾”。尽管该剧收官时豆瓣评分逆转,升至7.9,但这一现象仍引发深思:当主旋律题材面向大众时,应如何有效提升红色文化叙事的感染力与传播实效?
提升红色文化的叙事能力,需重点围绕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创新表达方式,二是创新传播模式,三是提升红色文化场馆赋能。这不仅有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还可以让红色精神真正融入社会认同,在当代“活”起来、在未来“传”下去。
一、创新表达方式:从“宏观单向灌输”转向“微观双向互动”
以前传统的红色文化叙事比较侧重宏大背景与崇高精神的提炼,表达往往抽象而不具体,教育方式也以单向灌输为主,这种模式或可在学校教育层面提高效率,却容易让民众产生心理疏离,难以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结。因此,应充分考虑当代民众信息接受的心理特点,在叙事视角上从宏观历史向个体命运转变,借助普通人命运的起伏映射壮阔时代的波谲云诡,着力捕捉重大历史中细微而动人的细节,刻画人物在时代洪流中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人性挣扎与信仰抉择。通过真实个体的生活经历增强历史叙事的情感温度,增强观者的代入感。如电视剧《归队》在呈现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时,深入每个角色的命运轨迹、情感世界与内心成长,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印证了“从细微处刻画人性与信仰”的叙事理念的有效性。在情节设置和语言表达上,也要尽量避免口号化、政策化,尽可能采用具象化、生活化且饱含情感张力的叙述方式,借助真实细节与情境沉浸让红色故事不仅能够被“听到”,更能被“感受”。
二、创新传播模式:从“单点分发”到“矩阵传播”
当前红色文化传播仍较多依赖电视、报刊、实体展览等传统渠道,在互联网舆论场中声量仍显不足,存在覆盖面窄、互动性弱、难以触达年轻受众等短板。应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B站、抖音、微博、微信视频号等,主动推出适配短视频、直播、互动视频等形式的新型红色主题内容。“人民日报”等媒体推出的红色短视频屡成爆款,充分说明高质量、轻量化、情感化的内容同样具备极强的网络传播潜力。应积极创新传播机制,鼓励用户参与内容创作。可通过征集相关主题短视频活动,搭建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吸引青年群体基于红色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推动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内容传播者。在此基础上,系统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多层次、协同联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依据平台特性实现内容精准投放,如在抖音推出节奏明快的剪辑短片,在B站策划深度互动的主题直播,同时结合线下纪念馆、展览馆的实物资源和专家资源,打造跨屏互动、虚实结合的体验场景,从而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半径与实践深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和“直达人心”。
三、提升红色文化场馆赋能:从“陈列场所”到“价值引擎”
红色文化场馆作为民族记忆的核心载体,具备权威、真实与公信力等天然优势。应通过技术赋能,借助VR/AR、数字孪生等前沿科技复原历史场景,以艺术化的空间设计和情绪叙事替代冗长图文,全面提升观展的沉浸感与互动性。同时,应敏锐捕捉社会热点,主动寻求与影视剧、公众纪念日等联动,提升场馆的社会能见度和公众关注度。如《南京照相馆》电影热映带动“京字一号”证物参观热潮,《归队》播出引发公众对东北抗联历史的广泛关注,都表明顺势而为、借势推广是场馆吸引流量、扩大影响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应充分挖掘红色场馆的品牌,推动学术资源向大众转化。如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读本与线上课程;推动研究员从幕后走向台前,打造“公众历史学家”形象,通过直播、播客等形式回应公众疑问、澄清历史谣言,巩固场馆的权威声音。还可通过品牌授权、联名合作等方式,将场馆的公信力延伸至文创、旅游、影视等领域,使其真正成为凝聚社会共识、传播红色文化精神的文化引擎。
提升红色文化叙事感染力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应真正重视受众的情感需求,以真情叙事替代生硬宣传,积极融合新技术、新语言与新渠道,让红色文化不再是静止的历史遗存,而是流动的时代精神与共鸣的情感力量。真正成功的红色叙事,应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精神润物无声,让信仰代代相传。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