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要深刻认识党支部建设在全院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决定性和引领性作用,党支部能否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第一方阵”能否担负起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天职。
我院党支部在巩固深化政治建设新格局、引领服务保障科研、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全院上下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基层党建整体水平稳步提升。但是对照党中央要求和事业发展需要,我院党支部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个别党支部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弱化,党建与科研融合不够紧密,组织生活质量不高,日常管理宽松软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严重削弱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直面问题,刀刃向内,方能破旧立新、开拓前行。
我院是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本质属性、根本属性。“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这一振聋发聩之问,必须成为每个党支部和每位党员的灵魂叩问。要持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和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践行对党绝对忠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支部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教育引导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党支部要着力抓好理论学习。要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尤其是关于本学科本领域的重要指示批示。要精心设计支部学习计划,采取“专题研学+领学带学+科研促学”的方式,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和国家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党员从经典原著中找理论依据、从实践案例中悟思想方法,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支部上下在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将抓好有组织科研作为支部工作的着力点。各党支部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科研攻关,践行有组织科研的政治责任,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实现价值、彰显担当。推行“党建+业务”双轮驱动模式,将党支部工作深度融入科研工作全过程,组建跨所联合攻关,打破学科壁垒,打造中国学派。要依托“知行先锋”党建品牌,真正把党支部建设成为打造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的“排头兵”、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的“突击队”、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先锋队”、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力军”。
加强党员的监督管理,是党支部的重要职责。一定要认清,严管才是真爱,严管就是厚爱,对本支部的党员要严格管理监督,抓经常、管日常、督平常,让广大党员干部学者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要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三早”工作机制,积极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露头就打、防微杜渐,确保矛盾解决在基层、隐患消除在萌芽。
建好党支部是一篇大文章,当好支部书记也是一门大学问。一些党支部书记虽然是业务上的“行家里手”,但做支部工作大多是“半路出家”。要推动“一岗双责”落地见效,党支部书记既要当好学术带头人,更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书”,破解“挂名书记”问题,对“甩手掌柜”坚决调整,让敢抓善管的书记“有尊严、有盼头、有未来”。要发挥支部管到人头的特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知行先锋”党建品牌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切实把党建效能转化为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真正将党支部锻造成为践行我院“三项共识”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