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招聘
学科体系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首页
>
社科关注
>
本网原创
以跨学科视角解读语言的情感意义
2025-10-10
作者:
陈禹同/编译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体放大
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语言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情感体验,运用跨学科视角研究二者间联系可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美国堪萨斯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高校的学者近期尝试推进语言与情感研究领域的范式转变。他们借鉴了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文献,从注意力、识解和评估三个方面探讨语言如何塑造人们的情感体验。
过去,许多研究侧重于通过单个情感词汇或语言判断说话者的情绪好坏,而忽视了情感体验的其他方面,其中包括人们在关注什么、他们对环境作出了何种评估、又怎样看待事态发展中的自我定位。在研究人员看来,情感体验揭示了人与情境间的关系,是意义建构的一种形式,学术界应当更全面地探究语言的情感意义。学者总结了三种体现情感意义建构的语言特征。
其一为注意力。自然语言分析可用于洞察人们在抒发情感时呈现的内容及风格、结构,说明体验的具体特性,而不仅是失望、宽慰等情绪本身。说话者可能会关注身体感知、认知过程、他人的做法与观点,措辞选择反映了注意力的变化。例如,对懊恼的描述可能着眼于抑制自己的愤怒,或着眼于他人的行为。词汇使用模式揭示了说话者的经历或所处情境,以及构成理解基础的母题。例如,人们可能会在游戏互动、工作会议等不同场景感到懊恼,但共同点是遇到了他人不听自己的意见这种情况。
其二为识解,即将事件概念化并在语言中表现这种概念化的情境方式。注意力指向的是“是何”,识解指向的则是“如何”,这体现了说话者观察问题的视角,在理解自身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中不可或缺。例如,说话者可能会把过去的事件描述成发生在当下,突出自身的能动性而非他人扮演的角色,或设想本有可能发生但实际未发生的情况。上述现象历来是识解水平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对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语言研究也非常重要。体验的丰富性与内在主观性意味着人们可以用不同方式表现同一种情境,每种表征在具体语境中建构起意义。正因如此,识解的表达离不开各种词汇和语法资源。
其三为评估。综合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传统,研究人员从效价(愉悦程度)、强度和确定性三个维度来理解评估。对语言中效价进行估计的常用方式之一是使用基于词典的方法,如利用软件工具计算不同效价单词所占百分比。强度体现了信息或事件之间的对比定位,例如,“没有太失望”将当前情感体验置于比假设或过往经历更温和的位置。在自然语言中评估强度的优势在于,它代表了说话者的一种表达,而非评级量表的要求。确定性体现了说话者采取某一立场或态度时的信心或信念。例如,“我显然很失望”和“我大概是失望了”这两种表述涉及共同的情感词汇,但在确定性上有所区别。仅关注情感词汇无法捕捉完整含义,甚至可能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研究人员表示,关于说话者如何在不同时刻呈现体验以及语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仍有很大探索空间,文本分析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进步为此带来了便利。该研究将注意力、识解和评估视为意义建构的核心过程,展示了一条跨学科的研究路径。情感和语言具有交际性,既被用于向他人传递含义,也被用于为自身构建现实认知。意义并非以静态、既定的状态被直接“读取”,而是处于实时塑造与协商中。在实践层面,这种路径有望为促进健康与福祉的发展提供助力。
(陈禹同/编译)
【编辑:赵琪(报纸) 齐泽垚(网络)】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2025年中孟智库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
胸怀“两个大局” 深化对美研究
中外学者共话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新发展
期刊同行评议透明度引发争议